第411章(2 / 2)
,
后奏,在没有得到陛下御笔亲批之前,就私自将这十万流民送去了幽州。”
这时候,李世民也看完了那份奏表,轻呼了一口气。
“朕让他去当钦差,就是给了他先斩后奏的这个权力。”
“只要能把山东的灾情控制住,这就是大功一件!”
“有何罪之有?!”
“不过王珪啊,李秋的那十三州,向来是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作物产量极低。”
“在往年,那十三州上缴的粮食,加起来不如关陇一个州的量。”
“朕要是没记错的话,去年的一万流民,加上今年荆州送去的两万多,如今又来了山东的十万。”
“他李秋要拿什么来养活这么多的百姓?”
“就他那十三个州的样子,他哪来的那么多粮食?!”
听到此,王珪也是沉思了片刻。
“陛下,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臣以及朝中很多人都思考过。”
“臣等也是想不通这件事。”
说到这里,王珪有意的停顿了一下,很有深意的继续说道:
“于是,朝中就有不少的大臣,向着李秋和幽州等地,是不是有意的大量接收各地流民。”
“并以此来讨好陛下,给自己增添功绩。”
“等到那些流民抵达了这十三个州之后,李秋也把他们都饿死。”
“甚至是将他们的尸体伪装成突厥人,再连环的冒充军功。”
“只可惜啊,他们派去幽州等地考察的御史等人,却是无功而返。”
听着王珪的禀报,李世民两眼中怒气升腾,重重的拍在了龙案之上。
“这群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庸官们!”
“朕让他们去赈济灾民,他们一个个都当缩头乌龟,连声都不敢出。”
“可是到了这猜忌朝中重臣,诋毁别人的功绩这些事情上,他们一个个比谁都积极!”
“这简直就是在胡闹!”
王珪此时也是连连点头,“陛下说的极是。”
“这北平王李秋,臣还是较为熟悉和了解的。”
“别看他年纪小,确实是一身才气,文可治国,武可安邦。”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更重要的一点是,李秋此子更是有着一颗忠君报国,爱民如子的赤子之心。”
“他还年幼,臣就是担忧,这些政客间的卑劣的诋毁,再寒了李秋的心,要是因此变得畏畏缩缩,碌碌无为,那可是我们大唐的一个损失。”
听着王珪的话,李世民此时的心中也是颇为恼怒的。
自己的这个儿子具体什么样,他这个当老子的清清楚楚。
这些弄臣想要诋毁李秋?
他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
不得不说,王珪处在宰相的位置上,真的是将魏征、李秋、韦挺几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关于李秋和幽州的这预防针,打的是真及时和巧妙。
在两天后的早朝上,几名御史就纷纷站出列,奏本幽州大都督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