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女帝开口,但就在此时,一道声音在外响起。
“报!陛下,南豫府已激起民怨,百姓上街游行,为许清宵鸣冤,南豫府府君李广新送来加急文件,请陛下过目。”
随着声音响起,跪在大殿内的婉儿立刻起身,接过文件,随后快速来到龙銮面前,将信封交给大魏女帝。
后者接过信封,拆开观看。
片刻后。
她神色依旧平静道。
“退下吧,一切等明日上朝再说。”
此话一说,婉儿退走,大殿内便只剩下女帝一人了。
龙銮上。
女帝看着手中的信封,眼神平静,可却一刹那间看穿了一切。
“李广新,为了保许清宵,你也算是煞费苦心啊。”
“若不是这许清宵朕有所需要,凭你这番行为,这个府君也就不要当了。”
龙銮上,女帝心中思索。
随着信封到来,她一瞬间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南豫府发生民变之事,这可不是许清宵能做到的,甚至说任何人都做不到,唯独府君李广新能够做到。
借以大儒严法,从而弄得人心惶惶,让百姓产生民怨,关键时刻,再给予挑拨,一呼百应,营造如今的局面。
而李广新这般做,为的就是保护许清宵。
叫板大儒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李广新以民意对儒意,两者对比之下,自然儒意逊色不少。
毕竟天下一切,民为根本,百姓是天下的根基,哪怕是圣人,若是被世人所弃,也不值一文。
但这种做法,却触到了皇权底线。
换做任何时候,无论李广新出于什么目的,她也不会饶过李广新。
但偏偏是这件事情,她还真的不能惩戒李广新。
因为这件事情,与她有莫大的关系。
但本意上,她是为了保护许清宵,奈何造化弄人,这就是万物的变化。
罢了罢了。
大魏女帝将信封放置一旁,等待着明日的朝会。
她知晓,明日朝会,必是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一日。
大魏京都上上下下都听闻了此事,京都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此事。
相比之下,京都百姓偏为理智,并没有完全认可严磊,但也没有完全认可许清宵,不过许清宵为百姓伸冤之事,赢得了京都百姓好感。
无论如何,为民者,赢民心。
而各大国公府,也在议论此事。
所有人都知晓,明日早朝,会引发朝堂争吵。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许清宵这次凶险了。
怒斥大儒,立新意,这两点都会给许清宵带来天大的麻烦。
与此同时,南豫府越来越多的民众聚集,他们沉默不言,乌云遮盖南豫府天穹,雨没有停过。
阴郁的天穹,不仅仅是在天上,也在百姓心中。
所有百姓与文人,已经安静下来了,他们在雨中沉默,等待着朝廷给出一个交代。
周围各府都听说了这件事情,皆为震撼,在百姓眼中,许清宵为民伸冤,自然赢得诸多好话。
而在文人眼中,却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许清宵的确狂妄,甚至煽动民意,但也有部分文人认为,许清宵敢作敢当,为百姓请命,为真正君子。
至于立意之说,到没有太大的讨论,毕竟能否立意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天下文人,又不是朱圣一位圣人。
再说了,即便许清宵当真立意成功,否决朱圣之意,那又如何?
朱圣门徒只能说在天下文人当中占据数量最多,毕竟五百年前的圣人,影响力极大。
可还有一部分信奉其他圣人,这些人又不会仇视许清宵。
退一万步来说,七品之下根本就没有立意不立意的说法,你都没有明意,你连参合这件事情的资格都没有。
简单点来说,儒道七品之下,就属于读书人,没有任何阵营,哪怕你自幼看的是朱圣之书,崇拜朱圣,立朱圣为你的人生终极目标。
可唯独到了七品,你才能正式说,你是朱圣门徒,不然就是硬蹭。
所以与天下文人为敌,话是没错,但这只是形容词而已,非要精准的话,应该是与天下朱圣门徒为敌就是对的。
故此,也有不少文人比较欣赏许清宵,当然这一部分不多,而且即便是欣赏也不会表露出来。
毕竟朱圣门徒势力太大,没有人会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树敌。
南豫府大牢内。
许清宵还在顿悟之中。
他说三日明意,是给自己一个信心,也是凝聚精气神。
但到底三日能否明意,还是一个未知数。
深夜,雨停下来了。
大夜弥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阴郁,并没有散去。
数个时辰后。
大魏京都。
随着日出东方,宫门开启,大魏文武百官,也纷纷走进了宫廷之中。
从宫门到太和殿,要经过几道流程。
宫门到金桥,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处,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谁谁谁和谁谁谁走在一起,也会被记录下来。
到了金桥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监开口,他们才能朝着太和殿走去。
而此时,宫门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团,可却无形中分成了四股势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国公,一个个龙行虎步,说话声音偏大,不顾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数比较年迈,一些中年武官则站在其后,是武将势力。
以镇国公为首。
而另外一批穿着底色青白长袍的,则是儒官,大魏王朝的官职设立不同,分武将、文臣。
因为有儒道的原因,所以文臣与儒官是分开的,大魏儒官,至少要七品明意,若不明意,怎能为官?
便是儒者。
为首的也皆是满头白发,但精神奕奕,从头到尾都一语不发,自我检点的很,显得高风亮节,与一旁的武将完全形成两种画风。
儒官之首,以吏部尚书陈正儒为主。
还有一批人数最多,三五成群,不断窃窃私语,这是大魏文臣,也可以称得上最具备势力的存在,国家大事操办,皆有他们出手。
只要武将儒官同意,那么施行就是他们来做。
武帝之前,朝中最大的势力是他们,后来武帝登基,文臣的势力下降了许多,但如今新皇上位,他们再一次凝聚。
原因无他,因国势而出。
倘若没有北伐之争,基本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他们负责,而北伐之争,让武将统一战线,也让儒官们统一战线,这两股势力凝聚在一起。
那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边站了。
文臣之首,则为顾言,为大理寺寺卿。
同时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这两位尚书也是文臣之首,组建东明会,辅国谏言。
最后一股势力则有些尴尬,人数不多,六七人罢了,与三股势力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孤寂,这股势力之首,为工部尚书李彦龙,主张休养生息。
没有任何人支持他们,尤其是武将,更是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
往往每次早朝,都会找他们一番麻烦,只要他们开口,武将第一时间就要开骂,儒官和东明会官员也不会有所帮忙,他们也不想直接得罪武将势力。
没有必要,除非涉及到自身。
百官上朝,所有人都知晓今日的早朝,会有大事发生。
“启朝。”
待百官抵达太和殿时,守在门口的太监顿时开口,尖锐的声音响起,百官稍稍加快了步伐。
换置鞋子,走进大殿之中。
太和殿空阔无比,十八根雕龙画凤的柱子立于周围。
百官站好属于自己的位置,望着龙椅上的大魏女帝,而后异口同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亮的声音响起,这是基本流程。
“众爱卿平身。”
女帝之声响起,下一刻百官起身,再次高呼。
“谢陛下。”
但流程并未结束。
六部依次开口,提出目前的国家大事,待一番商谈结束后,基本流程这才算是结束。
不管有任何私事,或者是其他事情,前半个时辰都是在商讨国家大事。
百姓为先。
国家为先。
哪怕你听闻谁谁谁做了穷凶极恶之事,你都不能直接开口,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事,属于个人问题,或者是地方问题。
国家大事说完,你才能去说这些东西。
终于,就在这一刻,儒官当中有人出声。
“陛下,臣,有本奏。”
随着儒官传来声音,满朝文武皆然神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常态,静心聆听。
“宣。”
女帝的声音依旧平静。
“陛下,武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长平郡南豫府,发生一件骇人听闻之事,狂生许清宵,因朋友受难,乞求严磊大儒法外开恩,但遭到回绝,而后于南豫府楼宴之上,怒斥严磊大儒,贬低圣人,此等行为,目无王法,不尊皇权,不敬圣意,如禽兽一般。”
“甚至于楼宴中,对读书人拳脚相交,更是煽动南豫府百姓,企图制造民变。”
“臣,恳求陛下,以大不敬之罪,将狂生许清宵发配边疆,再以文宫之力,削他才气,剥他功名,以儆效尤。”
开口之人,是一位七品明意儒官。
他一番话,说的犀利无比,光是三点就足以让许清宵死无葬身之地。
不尊皇权!不敬圣意!煽动民众!
换做任何一人,被戴上任何一顶帽子,只怕这辈子就到头了。
可谓是字字杀人。
而这种言辞,显然不是一个七品明意儒生能说出来的话,背地里自然是大魏文宫之人。
但让他出面,而不让大儒出面,原因很简单,让一名普通儒官抛砖引玉,看看皇帝的态度,若是皇帝态度是随他们怎么处置,那就按照这个来。
如果皇帝不认可,那这些大儒就可以出来说话了,不然开局就让大儒出场,容易一下子把局面搞太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