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赏桃(2 / 2)

幸臣 灰谷 5313 字 2024-01-24

他指掌拂过许莼分外紧实的腰线,感受着属于青年人的生机勃勃,意味深长:“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

=========

次日许莼一大早便出去,却是私下命人去查走私,另外自己也有些故交要拜访,便忙忙碌碌去了。

谢翊这边上了朝,散了朝回来便看到苏槐捧着一个匣子奉上来,一边禀报:“清晨奉了陛下之命,老奴亲自带人去了闲云坊,一一抄了那些不利于侯爷的流言蜚语回来。”

谢翊打开匣子,拿了那些抄本出来看,一边翻一边冷笑,苏槐道:“都是些市井庸常小人的闲言碎语,陛下不必挂怀,气坏了龙体,倒让侯爷担忧。”

谢翊道:“闲云坊如今是哪个管事掌着?”

苏槐道:“闲云坊那边原本罗禹州掌着,后来青钱姑娘掌了一段时间,定下了在茶坊里收集抄录坊间流言的规矩。后来青钱姑娘去了津海卫替侯爷办事,罗禹州也去了津海卫一段时间,这边便由国公夫人另外指了两个丫头,一个紫印、一个朱衣的分别打理着千秋园和闲云坊。如今却都由侯爷身旁的秋湖统一揽着了。”

谢翊微一点头:“朕是听说如今他自己的产业都由秋湖打理了,他自己只忙着公事,倒是自己的生意都顾不上了。”

苏槐笑道:“侯爷这是忠心耿耿,待陛下一心一意呢。”

谢翊又问:“打听到昨夜大放厥词满嘴喷粪的那书生是什么人了吗?”

苏槐道:“陛下既有交代,秋湖连忙使人打听清楚了,这说话的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叫丁如裕,今年已五十多岁了,仍未能中举人,但却颇以才高自诩,平日最喜说的是如今朝廷喜用青年人,世人喜奉承少年富贵的,他虽才高如姜子牙,却到底时运不济的话。”

谢翊冷笑了声:“今年朕可点了个白发探花,他怎么说?”

苏槐看谢翊喜怒形于色,竟然斤斤计较起这无知书生的话来,连忙道:“倒也不至于敢诽谤君上,只说有了希望,今年又要去秋试呢,大概也想谋个贡生的名额。他家贫,平日在维贤书院里教一门科,偶尔也去富家为西席,靠束脩度日,闻说这边书坊抄书能有银钱,兼着平日又有书生一同论文说诗的,便也是闲云坊的常客了。”

谢翊想了一会儿:“朕记得那维贤书院,不正是之前谢翡他们筹款开的义学吗?”

苏槐道:“正是顺安郡王生前筹办的那个义学呢。因着如今各州县的新式学堂越来越多,学生都跑去津海那边想去读那新式学堂了,如今维贤书院里也正打算着将科目改良些加些技艺科目,他学不会那些洋务新学,年岁又老了,怕没了生计,也自是反对那新式学堂的。”

谢翊道:“许莼还是这义学书本和学生文具捐助人,别人不知道,他在维贤书院教书,岂有不知之理?更不必说这闲云坊卖的书,都是雏风堂印制的,京里但凡懂些门路的,略一打听,自然也都知道雏风堂、闲云坊都是临海侯的产业。就算他不知吧,也是实实在在受了许莼的恩惠的,竟为自己私利,便大肆在众人面前批评朝事,指摘朝廷命官。”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苏槐屏息等着谢翊示下,果然谢翊道:“谢翡去后,维贤书院是谁管事?”

苏槐道:“顺安郡王守孝后,此事就交给克勤郡王世子谢骊了。”

谢翊道:“你去找谢骊,让他将这丁如裕逐出义学,理由就是品行不端、为师不尊、学识浅薄、误人子弟。”

苏槐连忙应了,谢翊又道:“再去找他所在州县的学政,叫他申饬教导这酸丁几句,若是再不谨言慎行,功名不保。”

苏槐也应了,笑道:“陛下真仁慈圣明了,竟还给他留着功名。”

谢翊道:“许莼不计较这些,朕倒也不必赶尽杀绝,他若真有真才实学,朕等着他考上来。若只是酸溜溜几句酸话,那确实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却见外边五福禀报:“临海侯进宫了。”

谢翊刚出了这口恶气,听到许莼进来,笑容便浮了起来,问道:“午膳准备了什么?昨日吃得杂了些,吩咐过要清淡些的。”

苏槐连忙道:“清淡的,都是时鲜的竹笋、菱角、槐花等豆蔬,还有鲜鱼、河虾等。”

谢翊却又道:“他食量大,都太素淡恐又胃口不好,到时候又嫌朕口淡。”

苏槐忙又道:“还有一道炖得烂烂的兔肉羹,香得紧,也好消化。”

谢翊这才满意:“备膳吧。”

作者有话说:

注:"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以及"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等等本章所引诗句,都是出自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正始之音,大家可以找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