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363章 正文完结(1 / 2)

隋良听到动静从第十进客舍过来,他迎上神色疲倦的奴仆往外走,以青山为首,个个风尘仆仆,衣角藏沙,褶皱蒙尘,耳朵、发缝、乃至鼻孔都塞着黄沙。

“你们辛苦了。”隋良道一声,“灶房在做饭,你们去梳洗一二,回来吃饱肚子就回屋歇着。”

青山“哎”一声,他抬手跟隋良互击一下,玩笑道:“二掌柜,什么时候再跟我们去关外走一趟?”

“有机会的。”隋良含糊道。

奴仆们出门,隋良进屋,小花探头探脑望着他,她咧嘴笑,伸出两只手讨抱。

隋良作势跑两步,他抢似的夺过外甥女,逗得小花咯咯笑,她娇兮兮地搂着舅舅的脖子,任谁都看得出她喜欢舅舅。

“不会说话,不耽误小丫头讨好人。”宋娴从外面进来,她拍拍手,说:“来,让姨抱一抱。”

小花把脸埋在她舅舅的肩膀上当做没听见,过一会儿没听到声,她悄悄抬头瞄一眼,一眼看见宋娴笑眯眯地望着她,她调皮地吐舌,又藏猫猫似的把头埋她舅舅的肩膀上。

“这丫头是个好玩的。”宋娴喜欢的不得了,她走到隋良旁边捏捏小丫头的软肉,说:“养得真好,胖乎乎的,白嫩白嫩的,给我当闺女算了。”

“想的美,天还没黑就开始做梦了。”隋玉“呸”她一声,她锁上门,走出来说:“怎么没歇着?找我有事啊?”

“没事,过来看看小花。”宋娴捏了捏小丫头的脚,又看向小花穿的衣裳,“这是连在一起的?”

“嗯,一块布裁两个袖筒两个裤筒,胳膊腿塞进去,绳子一裹,扣子一系,穿脱都方便,她穿着也舒服。”隋玉说。

宋娴频频点头,“好点子,以后我得孙子孙女了也这样穿。”

隋玉掏帕子给小花擦擦口水,她往河对岸指,说:“你家的房子也动工了,上个月才挖的地基,估计在秋收之前能落成。”

宋娴过去看了的,“你们的宅子盖好了,怎么还没搬家?”

“等小花爹回来,他去酒泉和张掖巡视棉花地了。”隋玉见隋良好似有话要说,她等了等,见他不开口,她扭头说:“宋姐姐,你先去歇歇,小丫头要吃喝拉撒了,我先去伺候她。”

小花吸吮着手指吸得津津有味,她的确是饿了,隋玉一伸手,她像个雏鸟一样扑过去。

见宋娴回客舍了,隋玉问:“良哥儿,你有话要跟我说?”

“嗯,我不急,你先去喂小花。”

“行,你去打盆水过来,我给她洗个澡,她睡出一身的汗。”

半个时辰后,去河下游洗澡洗头的奴仆们回来了,隋玉把小花也收拾干净了,小丫头浑身清爽,又吃饱喝足了,她乐颠颠的,听到隔壁有热闹的说话声,她探着身子要过去。

恰好小春红想哄孩子,隋玉把小花交给她,她嘱咐说:“小花要是哭了,你把她交给阿水或是花妞和阿羌。”

“好嘞。对了,主子,柳芽儿也生了吧?”

“生了,去年年底生的,也是个小姑娘,比小花大两三个月,殷婆过去照顾孩子了。”隋玉说,她跟小花挥挥手,过去找隋良。

隋良在桑树下摘桑果,隋玉朝他挥手,说:“你神秘兮兮地捣鼓了两三个月,让我看看你捣鼓出了什么宝贝?”

“姐,你怎么知道我是想说这个事?”

“你在我眼皮子底下蹿,一抬脚我就知道你要朝哪个方向走,有什么事能瞒得了我?更何况你的心思都写在脸上,我哪有不知道的。”

姐弟俩一前一后走进第十进客舍,从西往东数第七间房,隋玉一走近就闻到了桐油味。

隋良脚步轻快地先一步推开门,霞光映照进去,屋里一下子亮堂起来,跟门正对的木桌上摆满了立起来的蚕茧,屋里浓郁的桐油味熏得人眼睛疼。

隋良戴上牛皮手套,他拿两个蚕茧在手里搓,隋玉环视一周,她垂眸静静地等着。

忽然,一簇火苗从隋良的手心飙起,他激动地摊开手给隋玉看,“姐,你看,以后商队再出门就不用带木桩子保存火种了。”

火苗稍纵即逝,隋玉感觉味道不对劲,她拿起一个蚕茧看,果然,蚕茧外面裹的有棉绒。

“给我介绍介绍?”她说。

隋良另拿一个蚕茧给她,说:“这是没缠棉绒的茧,我先浸泡了桐油,反复七遍,蚕茧定型后,我把混着蜂蜡、桐油和猪油的热油倒进去。我试了六十三次,终于找出合适的比例,蜂蜡跟桐油和猪油融合变冷后,这个油会凝固。”

隋玉捏了捏蚕茧,质感偏软,里面的东西像是胶,跟蚕丝缠绕在一起,捏不烂也倒不出来。

说着,隋良又拿来一个带棉线的蚕茧,他捏着两个缠棉绒的空蚕茧轻搓,搓到第七下,蚕茧上冒起小火苗,浸了桐油的棉线在火苗上燎一下,一星黄豆大小的火苗徐徐燃烧。

蚕茧里凝固的油蜡在火苗的炙烤下微微融化,蚕茧燃烧,倏而,火苗陡然拔高,蚕丝烧尽,蜂蜡快速融化,蜡油滴落在牛皮手套上,硬实的牛皮烧出焦臭味。

“商队出行的时候带上这个,哪怕在山里遇到湿柴,多丢几个蚕茧也能把火烧起来。不过这个不重要,棉绒浸泡桐油后,再加上蚕丝,多搓几下就起火了。”隋良兴致勃勃地炫耀,“姐,以后你的货栈还可以卖这个。”

隋玉朝他比个大拇指,“厉害,有巧思,怎么想到这个法子的?”

“我煮蚕茧剥丝的时候,有个蚕茧掉下去了,恰巧灶洞里的火飙出来燎到蚕茧,我以为这个蚕茧要不成了,却不想捡起来一看,蚕茧上就一个黑印,根本没有烧毁。之后我用火钳夹着蚕茧在火上烧,烧着了再拿出来,一拿出来,两息的功夫,火就灭了。我不信邪,之后裁一块帛布用火烧,火苗一挪走,燃烧的帛布就熄灭了。姐,蚕丝竟然耐火。”隋良到现在还很惊讶,他有些想不通为什么蚕丝比麻和棉耐火。

隋玉耐心地倾听他的雀跃和疑惑,讲述的过程中他的眼睛颇有神采,他很喜欢这个探索的过程。

“之后我把蚕茧和帛布浸泡桐油再烧,这下能烧毁了。我就瞎琢磨,用棉绒再缠在蚕茧上,棉绒烧没了,蚕茧还在。几番试验后,我把缠了棉绒的蚕茧泡过桐油再拿出去晒,晒干了往回收的时候,我发现筐里的蚕茧冒烟了。”隋良语调拔高,神色激动。

“你就此来了灵感,想用蚕茧和棉绒做打火石。”隋玉接上他的话。

隋良点头,“我之前带着商队进关,商队带着木桩子保存火种挺麻烦的,一个不留神,火炭就灭了。比如洪池岭上的风又冷又湿,秦岭里露水重潮气大,想在这两个地方钻木生火能把人的手掌心搓破皮。”

“好灵巧的心思。”隋玉赞一句,“我就说吧,跟着商队出门走一走肯定是有用的。”

隋良赞同这话,站山看山,山山不同,逢水看水,水水不相逢,夫子教得再多,都不如自己亲自出门走一遭体验深刻。

隋玉捻着蚕茧问:“只能用蚕茧吗?还能不能用其他的东西?比如麻布或是棉布?”

隋良从旁边一个筐里拿出一把布卷,棉布、棉绒、麻布、绸缎都浸泡了桐油,他拿着两个棉布卷相互搓,又让她拿麻布卷相互搓。

隋玉搓了五六十下,麻布卷上还是没有火星冒出,她放弃了,说:“麻布不能替代蚕茧?”

“好像是的,麻布和棉布浸泡了桐油之后,三五天之内能搓出火,日子再久点,这些布卷好像跟上潮了一样,搓不出火了。”隋良也停下动作。

隋玉瞬间明白了,是桐油挥发了。

“这种没有灌蜡油的空蚕茧不论放多少天都能搓出火?”她问。

“也不是,顶多一个月吧。”隋良不确定,“可能跟缠的棉绒多少有关系。”

他一手捏个绸缎卷,一手捏着空蚕茧,说:“人的手艺比不上蚕,蚕茧比绸缎和帛布可紧实多了。”

隋玉看着桌上摆的蚕茧,还有布满烟熏火燎印子的牛皮手套,心想这次的实验隋良是真正投入进去了。

“还要继续琢磨下去吗?蜂蜡有替代的东西吗?敦煌的蚕茧不多,但棉花不少,棉花能不能替代蚕茧?比如棉绒混着油或是炭灰什么的储存在竹筒里,可以像木桩子一样保存火种,拿出来吹口气就能用。”隋玉循循善诱。

“不能吧?棉绒一燎就烧没了,不可能像木桩子一样耐烧。”隋良下意识否定,他喃喃道:“蚕丝倒是耐火,但又容易熄灭,把蚕丝和棉绒混一起?”

隋玉无能为力,她只知道古代有火折子,大概是用控制氧气的方法控制火折子的燃烧速度,至于火折子里面填充的是什么东西,她不了解。

“你试试。”她鼓励道,“用蚕茧、棉绒、蜂蜡、桐油、猪油做出来的打火茧用料珍贵,卖的价钱也低不了,这导致这样东西只能在商队里流通,进不了寻常百姓家。”

隋良有点兴味索然,“我琢磨这个就是为了卖蚕茧,上万个蚕茧只卖了三百多钱太便宜了。”

“也可以。”隋玉及时打住未尽的劝诱,“我给你开个铺子卖火茧,就叫隋良火茧,你琢磨出来的东西以你的名字命名。”

隋良有些不好意思,“这不好吧?”

“怎么不好?我觉得挺好。”隋玉往外走,说:“还有一两个月,商队就要大规模入关了,你准备准备,多准备点火茧,免得不够卖。”

隋良跟出去,说:“不用开铺子,放在货栈卖就行了。”

“要打出名声,不能混在货栈里卖。”隋玉不听他的,“你的货你负责兜售,需要蚕茧,你联系商队从关内给你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