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流行嘛,大不了来一句‘存在即合理’、‘我卖的好!’
“行,我换一首……电脑给我……有合成器吗?”
“有……”
老毕把工作室的电脑拿给他,然后出去找到了许嵩……
……
“《消愁》?”
“你不是要高级的词的嘛!这个词很高级……”沈林起身,然后扭头看到了许嵩;“诶,你就是许嵩把,我听过你的《玫瑰花的葬礼》蛮不错的!”
“……谢谢,但《玫瑰花的葬礼》不是我做的曲……”
“没事,你接触编曲几年了?”
“差不多两年了,我上大学之后开始自学编曲……”
“做音乐最重要的是天赋……”
沈林一副大前辈的模样,正要接着说一些鸡汤,旁边的毕晓世忽然喊了一句:“好!”
“……好什么?”
“这个《消愁》真不错!”
“……那加在EP里吧,《海草舞》给我留着……”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八杯酒道尽了人生……你还是要逼一下!”感叹完了,拿给许嵩:“许嵩,你看看……”
“我发现咱们对歌词的讲究远远超过对音乐本身的要求……”
“你才发现?唐诗宋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这是现状:中国听众对于歌词的敏感远大于对曲子的敏感,对歌词的鉴赏力远大于对曲子的鉴赏力,一首曲子很好,歌词很烂的歌,很容易被大众归为一首弱智,但一首曲子很土很俗,但歌词很好的歌,往往不仅仅有“金句”可以替代整个作品被人们评价,同时还因旋律“通俗上口”而有传唱的可能。
但对于音乐人来说,一首歌的灵魂一定是它的谱曲,当他的音乐造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歌词可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周杰伦一定很赞同这句话——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好胆你就麦造……
“算了,就这四首吧,《海草舞》,宁昊肯定喜欢,拿给他做推广单曲吧!”
“你还要唱?”
“……给黄博吧,他的形象也适合唱这歌!”
毕晓世震惊了:“黄博还会唱歌?”
沈林翻了翻白眼:“人家是歌厅唱歌出道的,蓝色风沙……”
“那咱们要不要签下他……”
“随便你吧。”
那边许嵩也夸了一句《消愁》:“这首歌写的真好,歌词真棒!”
“曲子就一般?”
“……没有,这样曲子配这样的歌,正合适。”
“别吹了,老毕既然签了你,肯定有什么地方打动他了,你的新专辑做好了吗?”
“还没,还在写歌中。”
“最好赶在年底发行,这样,明年的奥运歌曲,你也可以加入联唱!”
“……奥运歌曲?”
“我在写……写了五首,至少能有三首入围吧,有一首百人群唱的《北京欢迎你》……我准备让两岸三地叫得上名号的歌星都加入合唱……”
“……都还没正式开始呢,你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毕晓世插话:“小许的专辑缺一首主打歌,你帮着写一首?”
嗯,确实缺一首主打歌——《有何不可》被沈林拿走了……
踏马的,要是知道许嵩会成为自己师弟,大林子说什么也不会借用他的歌曲啊!
“行,我刚好有两首歌,给你吧!”
有借有还嘛……
哪两首?
《可不可以》还有《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