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二十八年,五月初一。大明燕宁总督司新城卫境内,在通往大宁的官道上,驰过三四十骑人马,这些人马都做风尘仆仆的武官打扮,身上穿着厚厚的麻布罩甲,罩甲下面则是利落的麻布箭衣。每个人背上都背着长长的马枪,腰带上挂着燧发手枪、马刀和箭囊,箭囊中除了十几支羽箭还有一张反曲弓。
这三四十骑人除了他们自己的坐骑,还赶了三四十匹驮着行李的骏马。平均一下,大概是一人双马的配置。这种三四十骑士配上七八十匹骏马在官道上疾驰的场面,在崇祯初年的九边军镇上都是很少见的。明朝的北方九边紧挨着草原,马是不缺的,但是这种高大强健的良马却比较罕见,一般只有少数将领或是李成梁这种大军阀的心腹家丁才能拥有。
不过在崇祯皇帝征服漠南蒙古之后,蒙古良马的供应大大增加,九边缺少好马的情况逐步改善。而在崇祯皇帝“大封功臣”到塞外勋庄之后,长城内外各处的良马保有量就不断开始上升。不仅漠南草原上的良马被大量收购到这些新出现的勋庄当中饲养繁殖,连来自西域和外洋的种马也大量被引入这些塞上勋庄——毕竟这些勋庄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帐前骑士出身,都是靠着一身马上的功夫赚来了荣华富贵,现在当然要养好骏马,教好子侄,好把这份富贵一代一代往下传了。
而到了崇祯二十八年,随着北方的气候条件稍有改善,以及久违的和平时代的来临,辽东、辽西、燕山、大宁、宣府、大同这些勋庄和王庄也开始逐渐变得富裕起来,开始享受到和平红利和东南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而东南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当中,就有骡马牲口的需求增长——虽然东南水运非常发达,可以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但这并不等于骡马牲口的需求就不存在了。
实际上,当东南的经济真正开始腾飞的时候,骡马牲口的需求就开始增加了——水运只能解决长途、中途的运输,而短途运输仍然要靠马车、骡车或人力。所以经济真的发展起来了,骡马牲口(主要是马骡和驴骡)的需求一定是增长的。
而东南的扬州、上海、南京、苏州等大都市这几年还流行起了赛马和马球。这赛马和马球不仅是上层臭显摆的玩意儿,而且还是开赌来钱的!
所以各家马会、马球会都不惜代价购入好马!
另外,到处征战大明军队和藩王军这些年也从这些勋庄、王庄中购入了大量的战马驮马挽马和骡子还有骆驼。
在东南大都会和大明军队、藩王军需求的带动下,北方塞外、口外各处勋庄和王庄的养马业也发展都很好。马匹,特别是良马的保有量大幅上升。
所以这三四十名一人双马的骑士出现在新城卫境内的官道上,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而所谓的新城卫,则是大宁总兵司下面的一个军政一体的行政区。管理着一些千户所、勋庄、王庄。当然了,新城卫对“所”和“庄”的权限是不一样的。“所”是直辖的,“庄”则封建领地,由各种爵爷或是王爷管辖。勋庄、王庄之内,爵爷和王爷就是主公!
在各种大小主公们治理下的“庄”,就是那种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
虽然这些庄园大多会对外出售马匹、骆驼和骡子,也会输入一些铁料、食盐、火器、生丝、棉花、茶叶等等他们无法自产的东西。
但是在可能自产的情况下,庄园通常是不会外购的——这些封建庄园奉行的都是买不如造!
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这些庄园可以往外卖的产品只有骡马牲口,粮食虽然有点富裕,但是因为运输成本太高,根本卖不上什么价,而且富裕的也不多,还是存起来备荒算了。而靠输出骡马牲口的所得,根本不足以支付庄民日常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和主公们的私兵需要的武器装备的采购费用。
所以大小主公们干脆组织庄民自己生产,所需的原料,也尽可能的用本地货,以减少货币的支出——只要尽可能的少支出货币,主公们卖马卖骡子的所得,大部分就能变成勋庄、王庄的利润,装进主公们的腰包了……这就是封建经济的模式!
这种自给自足的庄子的产品,除了牲口之外,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而且也没什么规模效应,产量很低,自用都不一定够,也就不存在外销的问题。
因此王庄、勋庄的军户们所用之物,所穿之衣,都是极为粗劣的。只有他们胯下之马,手中之兵器,以及他们的有用之躯(这些庄子都在土地非常宽裕的地方,在气候好转的情况下,自然不缺少食物了),看上去都还不错。
而这三四十身穿麻衣,却携带利器的骑士,一看就知道是来自某个勋庄、王庄。看着他们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人,就知道是个庄子的主公或是少主正在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