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268章、黄淮水患难办,办不了(1 / 2)

“天下可先畏朕之威,再怀朕之德。”

听到崔元转述的这句话,蒋冕等人都沉默不语。

崔元又说道:“你我皆知陛下大志,士绅之议论、心中所想,无非利字蒙了心眼。新法之难,难的不是那盘根错节的利益,难的是决心。陛下决心之坚,实乃古往今来欲行新法之最。陛下年方二十,只要福寿绵长,新法也不致于仓促政息。谋逆大罪,是立威;根治水患,是功德。”

勋戚之中真正的翘楚如今担负起了责任,十分凝重地说道:“臧总漕、马总兵,漕运固然国之重事,然我大明漕运兴已百年,其中弊病非你们之责,你们却也知之甚详。水患、漕运搅在一起,漕运弊病不除,水患难以等闲治理,你们不可再避谈此事了!”

在蒋冕、杨潭、李鐩、杨廷仪等人的目光中,藏凤和马澄默默不语。

两人都很清楚,崔元这是提醒他们该表态、该站队了。

是主动投身变革,还是成为被变革的对象。

总之皇帝都已经说过先立威、再施德的话了。

藏凤和马澄对视一眼之后,才开口说道:“我等非不愿,只是胸中无策。不谈水患,漕运之事便是千头万绪。漕船营造、河道疏浚、粮赋征收、押运转送、脚夫力役、风灾水患……恕我直言,不只我大明,李唐、赵宋、蒙元,多少人想解决这难题,数百年来何曾缺了才智卓绝之人,无法。”

物资的运输,在这个技术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粮食这种战略物资的运输,也向来是不计代价。

现在讨论怎么治理黄淮水患,势必影响到漕运。

藏凤说的话,其他人一时没法辩驳。

漕运制度的改变,牵涉到的真不是多少漕船、多少漕兵的调度安排,还包括南面数省所收粮赋运往何处、各地徭役如何重新安排、新的路线怎么防备匪徒劫掠的问题,并且也需要打破旧有利益圈子、重新构建新的利益圈子。

但要命的是,漕运需要绝对的稳定。北方所需的粮食,少不了。

李鐩终于开了口:“海运补之。黄淮水患于漕运,主要是淮扬一段。遮洋总旧只负责转运辽东,若能从海上转运百万石以上南直隶之粮至天津府,则漕运之余地大增。”

他说完之后提醒蒋冕、崔元:“陛下颇为推崇《大学衍义补》,丘公也是力主尝试恢复海运的。再想想御书房中百世不移之国策,这道难题,海运必为题眼之一!”

现在的情况是:皇帝丢了一道题给他们,然后去祭祖了。

等他回来,就是众人要答题的时候。

怎么根治黄淮水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怎么保漕运。

陆路转运是不要想的。规模太大了,成本远比水运要高。

水运之中,漕运和海运的取舍,归根结底一是技术问题,二是执行问题。

运河之上都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翻船、被劫事故,海上呢?说直白一点,如何保证不是内外勾结之下“沉船”了、“被劫”了?

杨潭却摇了摇头说道:“恐怕,效仿皇明记、以采买之法使之融于新法,也是题眼之一。”

蒋冕也补充:“新法要士绅守规矩,但将来终须让天下人都享新法之利。以商法税法为钥,使商人得享漕运之利,只怕也是题眼之一。”

都是之前在朱厚熜身边呆得很多的人,现在渐渐都琢磨到了这里面的用意。

“广东有市舶司,山东有临清钞关。以陛下之雄图大略,这运河断不能只成沿河诸省百姓之苦,而不能滋养沿河诸省。新法要动徭役,这转运之制必定只能倚仗商人。”蒋冕看向了藏凤,“臧总漕、马总兵,你们要做好准备了。”

随后,众人就开始有些热烈地谈论着漕运将来可能的方向。毕竟这是对牵动着庞大利益的漕运系统制定新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也蕴藏着许多机会。

崔元却把他们拉了回来:“若漕运有解决方法,那就要去想黄淮水患怎么办了。”

屋内沉默片刻,李鐩在众人目光中颇为头大。

“这个难题,历来无非蓄清、刷黄、济漕六字。”李鐩还是得开口,谁让他当过工部尚书。

运河需要水,而且需要尽可能平稳的水。

但黄淮在淮安这里交汇,水太多了。

黄河泥沙会淤积,这是谁都知道的事。现在解决的办法,无非堵住了淮河水,免得它与黄河之水汇聚后,一遇到大雨之年就成灾。

反而为了漕运,要用堵住之后形成的洪泽悬湖之水,至少重刷黄淮交汇处淮安这运河咽喉附近的河道,让这里不致于淤积,保证漕运。

黄河泥沙淤积导致的并道后的黄淮下游河床越来越高,淮河上游之水汇入洪泽湖,这个湖的水位又因为不能轻易排出去而越来越高。

它威胁的,则是事关大明“根本国运”的祖陵。

祖陵不能动,因为祖陵是“龙气”所在。动了,大明江山不稳。

很朴素的,所有人都认同、都下意识不会去触动的问题。

黄河不许泛滥,运河不许没水,祖陵不许遭灾,淮河不许发洪。

怎么办?

难办。

办不了。

而后李鐩就说道:“南京太常少卿刘天和,有泛应才,颇喜钻研杂学。其任湖州知府时,便尝试行官田田赋折银,统一官田、民田科则。如今闲任,实乃憾事。”

蒋冕闻言一怔:可他也没治水过啊。

……

急信从淮安前往南京,并不慢。

太常寺主要是负责祭祀之事的。都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但南京太常寺既不比北京太常寺,这太常寺的老大本身也只是小九卿之一。

辅佐太常寺卿的太常少卿虽是正四品,那么南京太常寺卿就更边缘了。

刘天和是正德三年的进士,当官后就得罪了刘瑾,被贬为县丞。一步步升任知县、湖州知府、山西提学副使,这些都是一方大有实权的人物。

而后又被改任为南京太常少卿。

品级没变,从主管一省学政的实权大官成为一个辅助祭祀的南京闲官,他现在却挺快活。

“为师这五年,颇有所得啊。看看这《保寿堂经验方》,卷一已经撰写好了!”

他脸上颇有一些小得意,面前叙话的是个年轻人。

这年轻人接过了刘天和递给他的一卷书,翻看一下之后就笑着说道:“先生此书,必遗泽万世,学生感佩莫名。”

刘天和把眼睛眯小了一点微笑着,而后打量着他:“你此次亲去广东,可有所得?”

“读了《岭南行记》,既知广东在试行新法,总要去看上一番。”年轻人尊敬地回答道,“如今广东确实颇异于其余诸省,吏治、民生虽大有改观,但学生恐怕是陛下倾国之力、用国之干臣方有此功。诸法试行多年后有无弊病,也有待再看。”

刘天和点了点头:“言之有理。但此次陛下变法之心实坚,你恐怕还不知道,徽州、池州、庐州、松江四府知府,因为不遵上命,率先厘清税赋旧谬、大肆宣扬将清丈田土重造黄册,已被陛下以阴阻新法的谋逆之罪拿办了。”

“谋逆?”年轻人大惊失色,“竟如此问罪?”

刘天和叹了一声:“不许急,也不许阳奉阴违。陛下于行驾论及熙宁变法推至地方时诸多变样,这回是真真切切要督令地方尽遵上命啊。杨阁老提出诸法之后,为师也研习两年多了,疑虑也颇多。惟中,你颇喜经世之务,不仅读万卷书,更是亲历诸地行万里路,凡山川险阻厄塞,了如指掌。你去广东回来,我们师生二人正可印证一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