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开海前奏曲(2 / 2)
为避免后期出现短缺情况,朕打算组建起一支海上船队。
将先前所聚拢的船匠,包括培训的那批匠户,悉数转移到天津那边,寻找合适的临海地域,筹建造船厂,修造大型海船。
所选造船厂地址,要用银子购买,不可仗势欺人,这个掌厂太监,你要选好合适的人选,不可误了朕的大事。”
“奴婢明白。”
跟着站起身来的王承恩,欠身说道:“皇爷,那组建海上船队的一应人选,是否从大内行厂这边筛选?”
“不用!”
崇祯皇帝摆手道:“日后要组建的海上船队,内厂负责好监察事宜即可,至于海上船队的人手,可慢慢进行挑选。
专司商贸往来的,专司船队航行的,专司船队护卫的,这些都要单独搭建队伍。
内厂这边,可筹建起一个海事处,专门对接海贸事宜,相应的制度要完善好,日后朕有大用。”
“喏!”
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大明于国朝这一层面,已然落后太多太多了。
大洋彼岸的欧罗巴诸国,凭借着海上贸易,肆意劫掠财富,以壮大自身根基。
对崇祯皇帝来讲,虽说海上存在太多的风险,但所能斩获的利益又非常客观。
要知道大明走私海贸极为盛行,尤其是东南沿海一点,从事海贸的群体,可谓是多到数不胜数。
像茶叶、丝绸、瓷器,这可是海外热销的三大商品。
凭借着上述三大商品,导致欧罗巴诸国,在各处辛苦得到的银子,多数都流入到大明治下。
倘若大明真的贯彻禁海事,那红薯这类舶来物,又怎会出现在大明治下呢?
“王伴伴,有件事情你要记在心里。”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道:“叫临海的那些皇庄,若是有可能的话,多与北上的海商联系起来。
多从他们的口中,打探海图之事。
在天津设造船厂,这只是一个开始。
先前朕给徐光启、孙元化他们,都下达了旨意,叫他们帮着聚拢西洋船匠,到时可迁移到天津,参与具体的造船事宜。
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大明的身上,要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海上这一块,其实我大明已经落后很多了。
等到日后培养出的船匠多了,后续还要再多开辟一批造船厂,帮助我大明在海上的力量,能够变得更强。”
“奴婢明白了。”
王承恩拱手应道。
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终究只是幻想罢了。
大明宝船是强,但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想要在海上崛起,就必须汲取精华和养分,结合自身的底蕴,在造船一事上,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不过想要建设属于大明的海上强军,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水师这一近海性质的海上力量,终究要迈向远洋性质的海上力量,不然大明如何能实现弯道超车,夺取大航海时代的种种红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