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自严继续说道:“过去国库所征的赋税,存在严峻的收支失衡问题,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为稳定大明社稷,国朝摊派辽饷,摊派剿饷,尽管征收到相应的粮饷,以渡过所遇到的危机。
可这些对国朝的威仪,却造成严重的损害。
臣在心里算过一笔账,如果朝廷能用数载春秋,将治下各地宗藩,所侵占的土地都逐一查明,朝廷每年至少能增收200万两银子。
且这笔赋税银子只多不少。
这些本就是朝廷该征收的赋税,却出于种种的缘由,却被宗藩群体,甚至是其他群体所侵占……”
听着毕自严所说这些,崇祯皇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这等出于公心的大明财相,来帮他管着大明财政,的确是很幸运的事情。
崇祯皇帝就怕执掌大明财政的大臣,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倘若真是那般的话,就算他想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孤掌难鸣啊。
“卿家说的没错,其实大明的赋役制度,存在问题的很多。”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毕自严说道:“像过去被封的榷关,所存疑的关税,从崇祯二年逐步开设,逐步整顿后,朝廷所征收的赋税,就相应增加很多吧。”
毕自严点头说道:“是的陛下,榷关和关税这两项,朝廷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至少征收了450多万两银子。
恰恰是有了这些关税银子,朝廷在解决其他事宜时,尤其是调拨赈灾粮饷时,才不会表现得这般局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截止到崇祯四年的大明财政,和崇祯皇帝御极之初,所表现出的大明财政,存在着较大的改变。
过去的财政收支很难平衡,甚至常常要拆东墙补西墙,使得朝廷想解决一些问题,就必须放弃部分权益。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
至少在崇祯皇帝的干预下,财政收支开始平衡了,就算遇到一些亏空,通过户部或内帑发售债券,也能解决相应问题。
像害民、坑民的三大饷,崇祯皇帝是一次都没再摊派过了,毕竟每摊派一次,朝廷就失去一分公信力,多数摊派所得银子,都进了私人腰包。
“说到底还是吏治不清所致。”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神情冷厉道:“要是没有吏治的问题,像诸藩侵占土地之事,就绝不会这般严峻。
调查各地宗藩之事,不一定非要围绕河南所展开的形式,在大明其他地方展开,毕竟引起警觉,那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过去朕让科道归一,在朝引起很大争议,引起很多反对,甚至一些人还上升到动摇国本的程度。
现在看来啊,此事就算反对声再大,也必须要这样做,倘若不这样做的话,那朝廷就没有办法,通过谴派中央巡察的方式,紧密围绕某一核心所想,继而展开相应的调查了。”
毕自严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想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解决大明的吏治问题,解决大明的法纪问题,这背后是存在着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