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骄兵必败(1 / 2)
惠安侯这个名字,的确不错,不过,杨聪看到奏折之后心情却怎么也好不起来。
嘉靖这次的确够意思了,一把就赏了他个侯爵,而且,其他有功之臣皆有升迁作为奖赏,但是,圣旨中其他内容就有点操蛋了。
收复西套之策竟然被否了,嘉靖的意思,朝廷负担不起如此旷日持久的大战,而且,西北战事已然让朝廷财政吃紧,嘉靖还让他即刻裁军,将西北边军裁撤到六万,每个边镇一万!
杨聪可以肯定,这不是嘉靖的意思,而是严嵩的意思!
朝廷财政吃紧怎么了?
这很正常啊。
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又怎么了?
这也很正常啊。
有时候,打仗就是这样,需要动用举国之力来支持,造成暂时的困难,那是很正常的。
但是,打完仗之后就好了,甚至会比打仗之前更好。
就好比这次,如果收复了西套,鞑子便没了繁衍生息之地,没了繁衍生息之地,鞑子必然会慢慢走向衰落,鞑子衰落了,大明西北边患就有望彻底解决了,今后就不必花费大笔开销来维持庞大的边军了。
这个账很容易算,下点狠心,勒紧裤腰带过几年,今后就能高枕无忧了,一年省个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出来都不是问题,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嘉靖会想不通这点吗?
他要想不通这点,那就真是个傻子了。
关键问题在于,有人不让他这么想,或者,有人刻意误导他往别的方向想。
这糊涂蛋,也太容易糊弄了,怎么办呢?
真的就此罢手,裁撤边军吗?
杨聪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时候,士气正旺,如果不趁机一鼓作气收复西套,再蹉跎个几年,谁知道到时候又是什么情况。
他想了想,还是写了封奏折,争取了一下。
当然,他并不是说他想抗旨不遵,他只是详细分析了一下西北的形势,论述了一下现在出兵的好处。
这份奏折中他也用了些夸张的手法,忽悠了嘉靖一番。
比如,这一次鞑子主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他却夸张的说,鞑子死伤惨重,没有几年都回不过劲来。
又比如,鞑靼部其实早就在西套地区繁衍生息很多年了,他却说鞑子是狼狈逃窜过去的,人地生疏,没有几年根本就安定不下来。
总之,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时候是出兵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机会,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严嵩收到奏折,心中不由冷笑不已。
他可不管什么鞑子,什么时机,他只管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
杨聪继续主政西北,显然对他是极其不利的,如果让杨聪一举收复了西套,把鞑子打得屁滚尿流,那又是大功一件,不说杨聪会获得什么赏赐,杨聪手下那帮亲信都不得了。
这一次,杨聪刻意提携的那些人可都加官晋级了,再让他们立个大功,那一个个都要窜到六部侍郎甚至六部尚书的高位了,如果真让他们都窜上来,那还得了,这朝堂之上还不成了杨聪的天下!
所以,不管怎么说,也不能再让杨聪立功了。
那么,怎么忽悠嘉靖,不让其同意杨聪收复西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