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谋晋商(1 / 2)
李国祯父子的争执,朱慈烺现在尚不知道,不过就像李守锜预料的那样,朱慈烺已经起了杀心。赵直不能白死,李国祯必须一命偿一命,哪怕他是小襄城伯也是一样!
但现在当务之急是安慰赵敬之。
中年丧子,这样的打击说是晴天霹雳一点都不为过。
朱慈烺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赵敬之表达自己的歉意,写着写着,忍不住就叹息,心情也愈发沉重起来。
赵直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思虑不周,他想到了京师的粮商会用各种手段挤兑京惠商行,但却没有想到,最后的突破口却是在京营自身,现在赵直不在了,京师总行无人坐镇,平抑米价的行动,还能延续吗?更可怕的是,赵敬之在江南买粮运粮的事情,还能不能继续?一旦赵敬之撂摊子,短时间之内他根本无法找人代替,而河南的流民是不等的,一旦没有粮食,填不上他们的肚子,那百万流民随时都可能再起,剿匪成功的成果,瞬间就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国祯!
“令郎之仇就是本宫之仇,本宫必报之~~”
朱慈烺最后写道。
给赵敬之写完信,朱慈烺又派人通知河南巡抚高名衡,令他早做预防。同时给军情司发下严令,令他们注意京惠商行在各地的动向。
……
从怀庆府到潞州卫,三百多里的路程,朱慈烺走的极度郁闷,始终担心京惠商行出此大事之后,赵敬之会支撑不住,连带着河南的赈灾也会受到大影响。吴甡看出了太子心情很不好,小心的问,朱慈烺却摇头,虽然吴甡是他的亲信,也是一个值得托付的老臣,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告诉吴甡。
直到收到赵敬之的回信,朱慈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心情也才稍微安稳了一些,随后忍不住红了眼眶:赵敬之,识大体啊。
赵敬之的回信很平静,信中他说他会回京师亲自坐镇,江南买米和运米之事,交给次子赵桓和几个亲信掌柜,保证不会耽误了太子殿下的大计。对于长子赵直之死,只字不提。
而就在接到赵敬之书信的同时,一封从京师发来的请罪书也送到了朱慈烺的面前。
是李国祯。
朱慈烺压着火气打开了看,看完之后,冷冷一笑。
李国祯百般狡辩,但却改变不了妄意杀人的事实。
……
八月二十九日,朱慈烺抵达潞州卫。
山西巡抚蔡懋德,总兵周遇吉于三日前就已经到达,此时正在城门前迎接。
这两人都是大明忠臣,朱慈烺一直敬仰,今日总算是见了。
蔡懋德标准的文士模样,面容清瘦,三缕长髯,只是眼睛有点不好,照现代说,是近视,而且还比较严重,说话看人总是眯缝着眼睛,背也有点驼,无甚官样,若非身穿绯红的官袍,说他是乡间的教书先生,会有人更相信。
而这一路行来,山西境内虽然土地贫瘠,旱情不减,但民情却还算是稳定。路上经常看到有大批的饥民在官员的带领下修缮河道,挖掘水井,施行的想必也是以工代赈的办法。大一点的市镇,都会有固定的粥棚,饥民们排队领粥,秩序井然。由此可知,身为山西巡抚的蔡懋德做了不少的事情。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山西虽然大旱,但却没有发生贼乱,一来山西人多经商,不仰赖土地,二来蔡懋德处理旱情和贼乱,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又或者说,对境内旱情和贼情的处置,蔡懋德萧规曹随,一直都遵循吴甡当年留下来的好办法。
一路而来,望着三晋大地,前巡抚吴甡颇多感慨。看到民生艰难处,有时还会黯然落泪。
周遇吉是猛将,在朱慈烺想象中,应该是身材高大,虎虎生威,不想实际上周遇吉却是一个身材一般且偏瘦,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中年汉子,但目光炯炯,面色坚毅,额头眼角的疤痕清楚的表明了他沙场悍将的身份。
“快起~~”
当两人拜见时,不等田守信喊礼,朱慈烺就亲手去搀扶。
蔡懋德和周遇吉都是惶恐。
太子不但是国本,而且刚刚统军取得了开封大捷,一战击溃了李自成,生擒罗汝才,这是督抚都没有取得过的功绩啊。太子明明可以走彰德,保定,但却绕道山西,显现出对山西的重视,作为山西的文武之首,两人都有点小忐忑,担心出什么叉子,现在被太子一扶,两人心中更觉得没底。
两人的紧张,朱慈烺感觉到了,他温言而笑,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聊山西的风土人情,又有吴甡在旁边搭讪,蔡周二人才渐渐放松下来。
和忠臣见面,朱慈烺心情大好,一时忘记了李国祯的烦恼,在众人的陪伴下登上潞州城头,遥望城里城外。
潞州古称上党,所谓居山之高,与天为党,是为上党。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为了争夺此地,秦国和赵国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死于此处。唐宋之时,这里都曾爆发激烈的战斗。
历史已经远去,但峥嵘犹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东渡黄河,出兵山西,进击京师之时,派刘芳亮为侧翼,进攻潞州,明军溃败,分封在潞州的沈王逃散,刘芳亮顺利和李自成的主力汇合。
潞州的城墙是嘉靖七年(1528年)刚修的。城池呈方形,城墙高约三丈五尺,厚二丈,完全由砖石砌就,城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七里,整个周长有二十四里,虽然比不上太原和大同,但却足以傲视一般的府城了。
因为李自成已经在开封溃败,朱慈烺已经不担心他会在崇祯十七年,率领大军向京师进发了,作为京师的侧翼,潞州不会再遭到李自成的攻击,因此朱慈烺登上的虽然是潞州城头,但谈最多的却不是潞州,而是辽东、宣府、大同、三镇的防御。
朱慈烺想要更多的了解周遇吉——虽然历史已经证明周遇吉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忠臣,但历史记载有时候也会有偏颇,还是自己亲自了解一下更放心。
周遇吉辽东出身,对边镇形势极为熟稔,凡太子的问题,他几乎都不需要怎么想,随口就能答出,说到伤心处,这个钢铁的汉子忍不住红了眼眶。
朱慈烺暗暗感佩,又看周遇吉麾下的亲兵,都是魁梧能战之士,知道周遇吉练兵有一套,历史上能在宁武关杀得李自成心惊胆战,绝非是偶然。而那个重任交给周遇吉正是合适。
李自成兵败,河南危局缓解,而紧靠河南的山西,自然也就不用那么紧张了,朱慈烺想着,周遇吉之才用在山西可惜,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更需要周遇吉这样的猛将驻守。
那就是宣府。
宣府,曾经是明九边军镇之首,随着建虏的崛起,渐渐让位于辽东,不过宣府的位置依然十分重要,因为位在京师西北,为京师屏翰,辽东失守,还有山海关,但如果宣府失守,敌人可就直接开到京师城下了。甲申之变就是如此,大同和宣府总兵不战而降,为李自成打开了进京的道路,原本被周遇吉杀的已经失去进京信心的李自成,重新精神大振,但使大同总兵姜镶,宣府总兵王通能有周遇吉一半的忠心,甲申之变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