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惊天巨银(1 / 2)
京师。
乾清宫。
下午的朝会。
崇祯帝的怒火有点压不住。
“张家口的晋商向建虏走私粮食铁器和硫磺。被太子查获。”
“太子在张家口抓了大批的商家,严刑拷打,抄家罚没,得银无数。”。
“口北道分巡道程绍孔、抚夷都司甄祥被晋商收买,知情不报,也被太子拿下。”
“张家口贸易已经被关闭。”
“人犯和银两,正向京师押解而来。”
这些消息,有的是锦衣卫的密报,有的是太子通过塘马,向京师紧急传递而来的。
总之一句话,太子封了张家口,停了张家口的互市贸易,并在张家口抄家罚银,将张家口搅了一个翻天覆地。
这些消息一传开,朝堂上一片哗然。
所有人的第一直觉,太子做的太超过了,晋商走私虽然可恶,但不论互市还是抄家,都是陛下和朝廷的权力,没有在朝堂上讨论通过,太子就径直行动,包围张家口,关闭张家口贸易,置朝廷和陛下何在?这明显就是逾越了法度。
也就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如果是地方督抚这么干,百官们早就群情激愤了。
“陛下,互市乃是安抚蒙古之策,从十一年以来,一直保宣府大同两地平安,使朝廷可以全力投入辽东,一旦关闭互市,宣府、大同必然会烽火再起。再者,纵使互市之策有所不当,太子也没有权力擅自关闭!老臣冒死进言,太子行为,鲁莽又轻率~~若是再不加以管训和钳制,以后怕是会变本加厉,追悔莫及啊。”又是老臣礼部尚书林欲辑第一个跳出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虽然太子是国本,不容弹劾,更有开封大胜、挽救大局的隆隆威信,但这种超过的行为却也不是群臣能忍受的,尤其在御史言官出京,追逮四策之上被太子触及到利益的那些官员,这时都跳了出来,假借大义的名义,对太子所为表示不赞同。
而内心偏向太子,认为太子所行虽然有点超过,但事出有因,不应该全盘否定的朝臣,都是默默不说话,每一个站出来发言的朝臣,都是太子的反对者。
内阁四臣,周延儒,陈演,谢升和蒋德璟都保持缄默,六部之中,礼部尚书林欲辑,吏部尚书郑三俊,两人的旗帜比较鲜明,郑三俊虽然没有林欲辑那么坚决,但也认为太子的行为不妥,所以站出来附议林欲辑。
新任户部尚书傅永淳、新任工部尚书范景文和新任刑部尚书张忻没有表示意见。而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太子的人,他的默然被认为是对太子的支持。
另一个太子的支持者兵部侍郎吴甡更是默默,感觉从昨日到今日朝议,他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除了六部,剩下一个关键部门就是监察院了。
监察院主管弹劾,上至天子,下至百官,都在其弹劾纠正的范围内,太子当然也不例外。林欲辑和李邦华是多年同僚,他一直向监察院的掌门人,左都御史李邦华使眼色,希望李邦华能站出来支持他,但李邦华却始终默默无语。
左副都御史方岳贡倒是站出来,对林欲辑表示附议,但份量却远远比不上李邦华。
总体看来,反对太子行为的人占据上风。
不奇怪,太子清查张家口,等于是先斩后奏,在古板的朝臣看来,是一种破坏法纪,不可纵容的行为。
御座上,崇祯帝脸色铁青。
太子在张家口搞得这番大动静,超过他的想象,明着是找寻晋商“卖国”的证据,但其实却是在抄没晋商的家产,这种行为一点都不正大光明,“非人君者所为也”。
太子,春哥儿,你究竟在搞什么?朕平常是怎么教导你的?你想让天下人都以为,为了一点钱财,朝廷就可以没有法度,随便抄人家产吗?你这样做,不是在自坠东宫的名声吗?
崇祯帝是儒门圣徒,将名誉看得比天大,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渴死不喝盗泉之水。虽然他心里很清楚,儿子不会冤枉晋商,那些晋商一定是做了恶事,而朝廷财政困窘,急需银两,河南的灾民更是嗷嗷待哺,抄没晋商家产正是合适,但他却不能同意儿子的做法。
为人君,就要有为人君的样子,做任何事都要正大光明,天授以权,岂能投机取巧,剑走偏锋?
又或者这种抄家取银的事情,应该交给大臣,你一个国本,为什么要揽这种恶名上身?
蠢,蠢!
崇祯帝怒火熊熊,目光看向一人。
不是首辅周延儒,而是新任的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的新老师,一代大儒,仅次于刘宗周的黄道周。
黄道周四月得到任命,五月末到京,但彼时太子已经领兵出京,代天巡狩,去解开封之围了,所以到现在为止,黄道周还没有和太子见过面,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导了。
群臣对太子的非议,黄道周都听到了,他皱着眉头,脸色不是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