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夸奖吗?
亦或是在为郤至鸣不平?
要知道一点,上一次弭兵会盟的晋国阵营出力最多的有三人,士燮和元华(宋国右师)得了名声和实惠,该是郤至的功劳却被抹掉了。
“温季曾言,与楚争霸久时,非一两代人可分胜负。”智罃看上去更加懒洋洋了,甚至还直接丢开鱼竿,来了个四肢伸张的平躺,说道:“你可知老夫谋楚之策?”
讲真话,吕武并不知道。
他看到自己那个浮标在上下浮动,没有提竿收线,只是很稳地继续手持鱼竿。
“楚在南,疆域何其大,屡次相争我等已尽全力,楚却未必。”智罃拿起旁边的酒爵一饮而尽,继续说道:“与楚争霸非一朝一夕之功,应先疲之,寻机一战灭其胆气,使之屈服。”
他认为只能在精神层面让楚国屈服,压根就无法将楚国灭掉。
想要办到的话,前提是要先将楚国折腾得疲劳不堪。
这样一来的话,会是你来我往的长久征战,晋国需要早做准备。
吕武并不愚笨。
他好像记得楚国是春秋初期灭国最多的国家,才能拥有幅员那么辽阔的疆域。
而似乎,楚国还羁糜了大量的蛮族?
这些蛮族早被楚人给打怕了,未必会有多么听话,却不敢轻易给楚人捣乱。
吕武认同智罃的一个说法,对上楚国压根不是一场战争就能彻底分出胜负,绝绝对对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这一点其实早被证实了。
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国之后,带着众多小弟跟楚国已经打了半个世纪,还是看不出什么时候谁会让谁先受不了,进而认怂表示屈服。
因为楚国的疆域面积太大,交通不便,再加上不是所有贵族都对楚君(他们自己称王)都能听话,从而也就导致很难将力量全部集中起来。
楚国每每跟以晋国为首的中原集团开战,动用的力量只是国家的十之三四,更多的时候甚至还要低下。
要是楚君能集中所有力量北上,晋国会怎么样先不提,南方以及东南的诸侯国还能剩下几个就不好说了。
吕武还从智罃的话中听出了一点。
晋国与楚国的交锋才是主要舞台。
与其他国家交锋,功劳再大也只是“次等”,得到的奖赏,与在楚国身上立功是不一样的。
所以,能不能在与楚国的交锋中,有出彩的表现才是关键。
智罃从头到尾都没看吕武,也就看不到吕武一脸“悟道”了的表情。
他问:“你可有勤练射术?”
干么!
练射术,再去与养由基正面刚吗?
吕武早就发现自己在远程攻击技能上没有任何的天赋,属于怎么练都是随缘的命中率,早早就放弃挣扎了。
“宋君病逝了。”智罃现在的思维好像比较散发?他慢悠悠地说:“右师元华如愿以偿,执掌宋国国政;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
吕武发现自己只知道元华,压根不知道鱼石是哪根葱。
听到什么右师和左师,他必须承认自己搞不懂是个什么官职。
其实,宋国执行的是殷商的制度。
这个也是周王室分封列国一直不待见宋国的原因之一。
右师就是右丞相。(相当于元帅+执政)
左师则是左丞相。(副的)
殷商以右为尊,掌权的就是右师,左师就是个空有名份却没实权的备胎。
智罃讲宋国的事情就一个意思,南方这个小老弟乱起来,还有贵族逃亡去了楚国,说不定楚国今年会攻打宋国。
要是楚国真的攻打宋国?
晋国绝对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宋国因为不敌,而倒向楚国的局面发生,必然是要出兵南下帮助宋国。
这么一搞,弭兵会盟就等于白干了。
吕武听出弦外之音,说道:“楚亦需休养生息。若非如此,攻卫之时,为何色厉内荏?”
两人在这边坐了那么久,又交谈了有一会,智罃还是第一次转头看向吕武,脸上带着惊奇,说道:“楚国色厉内荏?”
“楚若有余力,晋国攻打秦国便该出兵。”吕武就事论事,说道:“惩戒之战耗时日久,足以使楚有所动作,然却无所作为。”
上一次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完全是郑国先去攻打楚国的忠实小弟许国。
楚国出兵之后,郑君跑路跑到一半就先让人回去投降了。
后面,楚国侵入卫国境内,看似声势浩大却没有大肆侵略,城池都没有打下一座。
明眼人都能看出楚国是不想将卫国逼得太狠,侧面也证明不想与晋国爆发大战。
智罃以前还真不知道吕武有这种正治眼光,诧异道:“老夫眼拙,不想你武勇过人,尚有此智慧。”
吕武:“……”
这好像也不太需要什么正治眼光,懂点逻辑去“以偏概全”就能推断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