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总觉得时不待我(1 / 2)

席卷天下 荣誉与忠诚 6080 字 6个月前

李坛一直以来仕途极为顺利,可以说是没有遭遇有什么坎,年轻之下难免气盛,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了。

朝歌战场是以石宣带着东宫高力和羯人本族人马撤退,杂兵看到他们离去之后已经出现逃亡现象,桓温所部一反攻几乎是立即击溃。

一场击溃战并没有给桓温所部带来多大的战果,仅仅是杀死三五千人和俘虏两万七千多。这个与桓温所部的疲劳度有关,他们受到包围的时间太长,部队是轮换厮杀的状况,再来是他们没有多少骑兵,取得的战果也就相当有限。

最后的决胜阶段不尽人意,一个月又十九天的打下来取得的战果却是极大,可以统计的数据是消灭八万以上的敌军,他们的损失则是丧失近三万战斗力,可以统计的己方阵亡士卒为一万四千零七人。

后面冉闵亲自到来,通报说谢安与李匡已经按照计划行事。

可以得知的情报是,谢安拦住了撤退中的石宣余部,双方在朝歌西北方向四十里左右的地方进行交战。李匡所部也有遭遇敌军,汇报上来的是碰见的敌军都是一小股一小股,数量挺多。

李匡遭遇的石碣赵军就是从朝歌战场崩溃的那批,失去建制的石碣溃兵当然就是一小股一小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包夹,大部分向着目的地继续进发,留下少部分部队对石碣溃兵进行招降。

谢安那边的战况怎么样还没有新的消息,冉闵的命令是让李坛率领本部前往支援,又安排老部下马愿率领一万轻骑作为策应。

羽林军是突骑兵性质,一人三马很适合作为支援力量,得到命令的李坛乐呵呵地离去,没有看到桓温那不善的眼神。

冉闵又下了几个命令,大概是趁这个方向的石碣赵军崩盘,部队不停下休息,该尽可能地推进。

等待各自部队开拔,冉闵特意进入桓温所部的营中,观察下来能够发现这是一支非常疲惫的部队,伤兵营里面的受伤将士数量更是众多。

“你们打得艰苦。”冉闵游走于伤兵营,一些人的名字还能够叫得出来。他出了伤兵营对桓温说:“不会过多久就会有王上的旨意传达。”

桓温对目前的大局势是两眼摸瞎,有意询问却见冉闵态度冷淡,按耐了下来。

冉闵态度冷淡是因为自己那些老部下的状况太惨,他无法对君王有什么态度,只能是对身为主将的桓温心生埋怨。

朝歌战事结束,援军来得匆忙去得也快,桓温有心留意了一下,北上的军队数量该是有个十三四万,各种骑兵的数量达到八万,步军方面携带的攻城器械很足。

大概是北伐兵团全部北上后的一个时辰,王猛带着刘彦的旨意抵达,随行的少不得是一些犒劳物资。

王猛带来的旨意有两封。

第一道旨意是,对桓温以及众将士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斗志的作战进行封赏,该提升爵位的提升,该升官的也升官。

第二道旨意是,命令桓温所部成为北伐兵团的预备队,让他们就地进行休整。

“秘书郎。”桓温对王猛的印象很深,两人却是没有什么交情。他先招呼了一声,后面行礼问道:“可否讲讲近来发生的事情?”

王猛可不敢托大,没有太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耐心对桓温讲述近来所发生的事。

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石虎挑起了种族仇杀,汉境之内虽说是胡人四处暴起,但因为汉国早有准备,胡人的暴起动静看着挺大,却不足以有什么颠覆。

“北边消息不断传来。”王猛有着明显的悲痛,说道:“石碣境内的晋人各自为战,被杀戮得非常严重,越是往北的地区越惨。”

桓温对王猛特别指出“晋人”这个称呼其实是一种郁闷的态度,东晋小朝廷现在完全成了笑话,晋人的这个称呼也等于软弱。

“王上派出快骑传檄,组织各地抵抗。”王猛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是一声叹息:“暂时并未有新的消息传回,希望情况能够得到改善。”

桓温才不管胡人怎么对谁发起屠杀,他希望了解的是战局的发展,耐心快消耗完时,王猛总算是说到了相关的部分。

“这边的进军和退却是为了拉伸敌军,亦是造成我军要撤退的假象,好利用时间落差和敌军的心理变化,来一个出其不意的袭击。”王猛说的那些已经实现,事实也证明计划有效果,就是没能在朝歌这边歼灭石碣的本族主力部队。他说出了桓温最想了解的话:“王上编制北伐兵团,以征北将军冉为主将,得到的命令是一直向北。”

【看来胡人暴起对腹地的影响真的有限?】桓温对这一次专门组建北伐兵团有着万分期待,想道:【该尽快将本部休整完毕!】

王猛那边却是在说关于冀州方向的战事。

冀州战场已经僵持快两年,吕泰所部是以漳水为线,在河间郡和渤海郡与石斌的边境军团、慕容格的鲜卑骑兵进行对峙和拉锯。

近期冀州战场的反复出现得颇多。

吕泰所部为了策应石碣境内的汉家苗裔发动了一次跨河攻击,该是石斌的边境军团没有预料到才措手不及,给吕泰所部杀进了章武郡腹地。

石斌前期是想要放开空间,让吕泰所部足够深入,好切断吕泰所部的后路,直接在章武郡境内打一场围歼战。

吕泰所部在石斌有意让开空间的情况还真的是杀得足够深入,他们一路上干得最多的就是收拢愿意南逃的同族。这样的举动让石斌发现后,石斌是刻意驱赶晋人奔着吕泰所部而去,吕泰所部收拢的百姓越多行动就会越迟缓,对石斌围歼吕泰所部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