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国难财(上)(1 / 2)
在九江,原长江抗洪防汛大营旧址,抗洪英烈纪念碑树立起来,朱允炆带着朱棣、严震直和一众江西大员出席。
焚香祭天,诵读悼文。
“落叶秋黄,又过中元,俱往矣,旬日之间数千将校卒勇魂断江边,血洒堤头,用生命和精神进行了一次可歌可泣的防汛之战,践行了‘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铮铮誓言。
这些无私无畏的战士虽然永远离开了他们所保护的这片土地,但留下的精神和事迹却将势必永恒的留下来,鼓励我们的后人更加勇敢的面对困境和险阻,激励全天下我大明人将来在天灾面前将会不再恐惧。
英灵不远,浩气长存!”
悼念活动进行了一个时辰,结束之后朱允炆便脚步匆匆的坐上自己的御辇。
他要回南京去。
因为这次洪灾,他这个皇帝已经在江西呆了将近两个月,内阁那边已经催了他这个皇帝很多遍了。
至于江西后面的事情,内阁已经拟好了章程,以工代赈,组织江西的百姓在这一两年内通过修路和重新筑堤来过渡,同时免去江西未来三年的一应税赋徭役。
还有待处理的便是授勋的事了,七十万大军自然不可能都跑到南京等领授勋章,等工部赶制好,朱允炆会在南京国庆之日先授给如朱棣这般的代表,其余的会发到各省都司和南京大营,由他们各自的主官自行发放。
至于抚恤银和犒赏银,自然由后勤部来安排,按照名册逐一发放。
“这一次汛情的事让朕懂得了一个道理。”
御辇之内,朱棣与朱允炆同车而行,后者虽然消瘦了不少,但是精神头却是极其的亢奋。
“朕观青史,天灾之后往往会有大的动荡,致使地方糜烂,但实际上却只是因为怯懦、消极而导致,只要朝廷跟地方一条心,齐力抵抗,所谓的天灾也不见得一定就抗不过去。”
古人畏天如虎,凡遇灾情,朝廷往往只是坐看灾难的发生,最多于事后进行赈济或者辅以免税的政策,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不能什么事都指望苍天庇佑,灾难面前,只有咱们自救才是唯一能够活下去的办法。”
朱允炆动容道:“洪灾最盛的时候,朕在上饶那水都淹没到了大腿的位置,朕都一度认为江西要完了,结果呢,洪灾退散,除了冲没几万顷良田,江西的元气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江西的百姓更是没有一个因为洪灾的原因而被饿死。”
朱棣也感慨起来,不住的点头。
有了此番抗洪的胜利在,将来大明任何地方再遇到大的灾情也不会惧怕了,皇帝不用下罪己诏,地方的老百姓也不会被奸人蒙蔽,以为这是帝王无道,才惹得苍天降怒,绝不是什么狗屁要改朝换代的信号。
这到也算的上是一次意外之喜吧。
“等到回了南京,朕打算让高炽组织一下,就拿这次抗洪的事放到明年科举之中,要改变底层士子对于应灾、救灾的观点,也更要铲除掉他们某些人心中的愚昧和无知,类似江西那几个出使东海寻龙王的愚昧庸臣不能够再出现了。”
庸政、懒政、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