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胆大包天的汪直不敢了。
而是船上的物资储备,不能继续作战下去了。
首先,火炮连续开火好几百炮。以至于汪直不得不反复调头,调转两面船舷,分别面对敌人。
原因很简单,大明火炮质量还是不是太行的。
连续几百炮下来,很多火炮都有炸膛的风险。甚至不得不采取紧急降温的办法,也就是用水浇炮管,否则根本不用定然,火炮包放进去,就会立即被点燃。
但是这种为大炮紧急降温的办法,却很伤大炮的材质。
因为大明的火炮都是铁炮,这也是因为铁在大明便宜,而铜都用铸造铜钱,平衡金融体系了。
即便大明铁炮铸造技术不错,但是在很多性能上面远远比不上铜炮。
汪直一一看过,他确定他这一艘船上,有两三炮门已经报废了。
汪直也就见装在船头的火炮换到船舷来用。
这也是大明很少打这着短时间,高频率的炮战。
虽然在谅山之战中,双方就有几百门炮对轰的场面,但是在陆地上开炮,其实没有多少时间要求的,反正城池,营寨就在哪里,开始几十门炮,停一段时间,让他物理降温,没有一点问题。
但是海战上就不行了。
火炮的问题,仅仅是一个小问题。在汪直的调度之下,还能平衡,最少没有炸膛出现,虽然没有一艘船都火力都有所下降。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那就是火药不够了。
虽然大明的船并不小。但是汪直的船是专门打造的战船。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战船为了防护性,抗沉性,等等要素,在运输量上就少了很少。特别是十几个水密船,号称不沉之船,有些夸大其词了。但是想用这个时代的火炮将这种船击沉,还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
如此一来,大明船只上所装的物资就要有所取舍了。
食物,水,火药,以及其他种种物资。都是按照战斗所需的装的。
就火药一项,之前大家都没有想过,一艘船可以在一场战斗之中,每一门炮都能打出数百枚炮弹。
大炮所用的火炮与炮弹的储备根本不够。
汪直甚至感激,亚齐的撤退。
否则的话,汪直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炮弹了。
不过,这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虽然汪直此刻已经发现了火炮战列线在海战之中的作用,但是大明水师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这一场战事,之后大明水师有很多事情要做。
虽然亚齐的撤退,汪直退回满刺加与大明主战场。这一日鏖战,也画上了句号。
明军在敌人退却之后,并没有追赶。而是忙着打扫战船,这一战之中,战果是辉煌的,击沉多少艘船,据说有数百艘,毕竟不可能让人下水一一数,都是下面人报上来的,估计是有水分的。
但是俘获了三百多艘大小船只,共有两三万人投降,这却是确定的。
只是大明水师的损失也不小,前后是几十艘船,或被烧,被引爆。战死水兵大概有三千余人。
其中有相当多的失踪。
也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实在茫茫的大海之上,生还的几率实在太小了一点。
这一战,双方出动了近两千艘船,虽然大多都是小船,但是双方的总吨位,大概有也有数万吨之多。
这一场大战之后,谁都明白,南洋之后不可能再有这个规模的大战,南洋三国是打不起这样的战事了。
或许这一战还不是淡目,亚齐,满刺加三国的灭国之战。但却已经注定了三国必将灭亡的结局。
至于除却这三国之外的其他小国,更是不足一笑。
这一战足够抵定南洋大局,剩下的战事或许还有不少,但从战略意义上,都是扫尾而已。
毕竟在南洋这个地方,失去了海洋的控制权,剩下的不管是那一个国家都无法支持多少时间。
太子的功劳,虽然还没有落袋为安,但也没有什么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