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十五章 复设厂卫(1 / 2)

“朕知道东厂和锦衣卫人手不足,可这件事必须现在就去做。赵卿,先帝虽然削减了锦衣卫侦缉职能,但骨架还是在的。那些大汉将军朕也暂时借调给你,不过你要尽快把赋闲在家的原南京锦衣卫招募回来。至于东厂,刘伴伴,档头就从御马监挑选吧,番子本就是锦衣卫的,让赵指挥使拨给你些人就是。”

现在的御马监太监是原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对此人朱慈烺还是很放心的。历史上,韩赞周在钱谦益、赵之龙等人献城后并没有跟着投降,而是自杀殉国。

正是因为他对大明有情有义,朱慈烺才敢放心让他担任御马监太监一职。

至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则暂时悬空,朱慈烺打算视韩赞周和刘传宗的表现再做决定。

朱慈烺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朕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必须在十日之内查清南京官员的财产。”

朱慈烺不是崇祯,他当然知道这些“国家栋梁”们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当初崇祯帝号召京师官员捐献银两助军,结果这些股肱重臣一个个开始在殿上哭穷。带头哭穷的就有朱慈烺的便宜外公周奎。这厮原本只是一个街头的算命人,因为女儿选入信王府,后来改立皇后从而飞黄腾达,被封嘉定伯。可以说周奎的一切都是皇帝赐予的。可这厮不但不思报恩,在闯贼兵临城下之际,竟然还惦记着自己那点私财。

崇祯派太监徐高去周奎府上,希望周奎能够捐多点,起个带头作用。但周奎一上来就哭穷,表示最多只能捐献一万两银子。

后来周皇后看不下去了,掏出自己攒的五千两银子,叫父亲一并捐出去。

可笑的是周奎拿了这笔钱,并没有如数捐出,而是扣下了两千两只捐出了其中三千两。

国丈都如此,其余朝臣的情况可想而知。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区区五百两,大太监王之心只捐了一万两。

这些人心中怎么想的朱慈烺当然知道。他们认为反正天下是朱家的,凭什么为了你们朱家的皇位让我们捐钱?

可惜这些人还是失算了,北京城破后,李自成开始在城中大肆追赃,包括魏藻德在内的大明“股肱之臣”都在追赃之列。这些官员家中被查出几十、上百万两银子,他们不肯捐钱给明军发军饷,最后却白白便宜了闯贼,落得个身死抄家的下场,真是讽刺。

正是因为朱慈烺知道这些内情,他才准备叫锦衣卫和东厂去清查这些官员的财产。

合法的财产自然受到保护,但贪污所得绝对要让他们尽数吐出来。

朱慈烺可不是崇祯,不会由着这些官员蒙骗。

“皇爷、陛下放心,奴婢、臣一定会按时查清这些官员的资产。”

刘传宗和赵信一齐说道。

“除此之外,朕还要你们办一件事。朕准备在大明各地征收矿税。”

朱慈烺见二人并不惊讶便继续说道:“神宗时派内监赴金矿、铜矿征税,遭到朝臣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天子不得与民争利。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可神宗为何还要不顾群臣反对征收矿税呢?”

朱慈烺并不等二人回答,自顾自的说道;“因为朝廷没钱。太祖皇帝定下祖制,三十税一。不管是田税还是商税都是这个数。若是土地都掌握在普通百姓手中也就罢了,可大明立国近三百年,土地都被那些读书人兼并了。这天下十有其九的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手中,有时朕都怀疑这个天下究竟是谁的。”

说到这里朱慈烺长叹了一声。

作为前世明史专家,他当然明白明朝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土地问题绝对是最要命的。普通百姓们为了免税,便把土地投献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久而久之,他们都成了佃农,若是丰年还好,遇到灾年很可能就要卖妻卖子了。

当然这个问题的恶化还因为一条鞭法。征收银两代替征粮导致中央朝廷的粮库里没粮。遇到荒年,奸商们囤货居奇,把粮价抬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朝廷便是想要买粮赈济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四起。

“奴婢、臣该死。”

刘传宗和赵信齐齐将头埋了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