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为之逊色,为之汗颜(1 / 2)
庞大海自然知道次辅张天禄要找他商议何事,但王二喜就站在他身后还未离去,他也只好与张天禄寒暄了两句匆匆走开。
到了晚上庞大海悄摸到张府时屋内已经坐了好几个人,张天禄坐在主位,前首辅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坐在下首位。
再之后是礼部尚书程志、工部尚书王家彦、督察院都御史施邦昭,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大海,人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位、当朝肱骨。
一番寒暄之后,张天禄率先开口道:“诸位皆非外人,子昭就不说题外话了,摄政王殿下曾力挽狂澜挽救过天下苍生,这一点我等皆承认。
摄政王之功虽不亚于开国之功臣,然大明有大明之礼法,乱世之时当不拘一格,如今天下承平、四海皆拜服,而摄政王之权甚至凌驾于陛下之上。
诸位皆知,摄政王殿下身兼数职,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而后太师、太傅、太保位列三公,不仅是武英殿大学士,还是锦衣卫指挥使、禁卫军提督、南北水师提督,更有甚者还是大明三百年来第一位异姓亲王。
其手握天下兵权,包括禁卫军、羽林军、边军、水师在内,权势滔天,高澄霍光为之逊色,王莽曹操为之汗颜,然,大明江山不姓刘,它姓朱啊!
其年不过而立已然身居如此之高位,年轻则气躁,非大明之幸也,实则已成大明之患也!”张天禄一口气说了不少话,他年纪也不小了,坐下来喝了好几口茶才缓过劲儿来。
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程志看了看李邦华和施邦昭,接下了话茬儿道:“在此之前,已有数位同僚为之抗争,前工部尚书孟兆祥孟大人、吏部尚书郑三俊大人、户部尚书倪元璐大人等等,他们皆为有远见的英雄,为匡扶朝纲不惜此身官服,当为我辈之楷模。
然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等虽有前辈之余烈,亦不可步其之后尘,如今我等以退为进,鼓动天下之民吹捧其功德,已然初见成效。
今陛下先是禁天下之民为其建生祠,又拒为其加九锡,何也?实为忌惮摄政王啊!
我等当趁此机会群起而攻之,则大事可期矣!
诸位意下如何?”程志说完先面向庞大海笑了笑,而后又看向了李邦华和施邦昭。
张天禄和程志之所以说这么多,其实大多是说给李邦华和施邦昭听的,庞大海虽然也位高权重,但在这些人眼里不过是个宦官,若不是因为庞大海常伴朱慈烺左右,交好他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宫内之消息,这些人压根就不会将庞大海放在眼里。
反观李邦华和施邦昭,虽已退出内阁,但却在旧臣之中名声显望,只要得到二人的支持,东宫党和旧臣合力,他们才有信心将摄政王拉下马来。
李邦华和施邦昭脾性都很直,而且都承认这些年来刘鸿渐为朝廷做的贡献,之所以肯参与其中,只是担心以后罢了,张天禄等东宫派深知这一点,才将理由说的如此冠冕堂皇。
“张大人、程大人之言,老夫早已晓明,但老夫先将话挑明,老夫并不嫉恨摄政王殿下,他是大明的功臣,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老夫只是希望他如其他王爷般远离朝政,并不会落井下石,致其于死地。”李邦华瓮声瓮气道。
施邦昭随即也点头表示与李邦华同一想法。
“先帝有言,秦王殿下当摄政三年,如今三年已过,天下太平,秦王殿下自当回自己的封地享受富贵,此不论从礼法还是人情,皆该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