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浓烟滚滚(2 / 2)
宋江愕然道:“那东西浓烟滚滚,如何使用?”
“所以我常跟你说,你就是不读书,吃了没文化的亏,汉书就有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你连汉时的百姓见识都不如,浓烟滚滚怎么了,竖个烟筒不就是。”
宋江显然不愿意在讨论这个炭的问题,在他看来这都是小事,反而说道:“少宰,姚平仲一路追到了白屿河,王禀和宗泽也出兵,和鞑子隔江对峙。只要打过河去,女真就是再强,也是气数已尽,我们留在此地,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去一趟前线。”
杨霖嗓子有些发干,按住苏伊娜的手,拍了拍道:“去端杯茶水来。”
“公明,我们等草原的仗打完,从西面压境,对女真实现三面合围,再出击不迟。如今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何必操之过急?”
宋江也知道这个道理,不过胜利就在眼前,让他有些等不及了。
“这次得胜回朝,下官等已经安排妥帖,只要少宰一句话,官家那里……”
杨霖摆了摆手打断了他,道:“此事我心中有数,你们都听我安排即可,不要自作主张。”
宋江心中暗暗佩服,少宰定力绝非常人可及,这等大事竟然丝毫不心急。
其实他不是杨霖,体会不到此时杨霖的心境,这帝位对杨霖来说,唾手可及,但是处理好了顺顺当当,一着不慎,后患无穷。
反正它跑不了,自己何必急着上位,如今在这大宋,满朝文武还不是悉听调遣。
苏伊娜端着两杯茶水来的时候,杨霖正起身,将宋江送走。
看着他的背影,杨霖闭上眼叹了口气,苏伊娜放下托盘,问道:“大郎,怎么了?”
杨霖回到榻上,手中一揽,将她横在膝上,一只手从翠罗裙下探入,另一只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道:“我有点担心,这些鸟人给我来个黄袍加身啊。”
“黄袍加身怎么了?对了,什么是黄袍加身?”
……
……
汴梁城外,一群人围在一个空地前,在人群当中,摆着一个金属亮色的机器。
不少人的手里,拿着炭笔和牛皮纸,等待着记载。
一个看上去有些瘦小的青年,靠近之后,手抖着抱了抱拳,道:“诸位,学生乃是来自江宁校舍的沈安,此乃我们江宁校舍群力研制的机器,可以用火力从深井抽水。”
周围的人都纷纷点头,有一个年长的,赫然是贾宪。他有些急不可耐,说道:“快些开始吧。”
“就是就是,说的天花乱坠有什么有?”
这青年更加紧张,将一个铁质容器内倒入一些猛火油,然后点燃拿着铁锹铲了些焦炭。
不一会,浓烟滚滚而出,须臾之间这青年已经成了黑人。
周围的人大骂着四散而逃,贾宪一边骂,一边捂嘴,等到了远处,还在骂人,但是远远看去只见两排牙是白得。
汴河之畔,一群人聚坐,其中一个“黑人”垂头丧气,语带哭腔地道:“我们在江宁做的好好的,谁知道此地的炭,如此不堪,和常州的没法比。”
“都怪你,我说带炭来,偏你说都是一样的,就为了省几个车马前,这下好了,咱们的努力全白费了。”
沈安去河边,洗了把脸,使劲揉搓,一掌拍在水面上,骂道:“不甘心呐!本来我们可以一举成名,拿下今年袖楼赏金的。”
煤炭和石油一样,未经提炼的话,大部分的煤炭会冒出滚滚浓烟,大的吓人。
不过有些地方的煤得天独厚,我们称之为无烟煤,苏州的焦炭炼铁,用的焦炭呈银灰色,具金属光泽,质硬而多孔,也是一种好煤。
这些从江宁远道而来的人,闹了个笑话之后,连夜收拾行李,明日就准备启程回去了。
毕竟汴梁的房价太高,拿不到袖楼的奖金,他们连住酒楼都困难了。
文教司衙署内,一清早就听到里面有吵闹声,夹杂着十分清脆的笑声。
蔡京在几个侍妾的搀扶下,走到一半,听到声音问道:“今日汴梁有什么事,让这里面几位如此高兴?”
在院中清扫的衙役,上前笑道:“回太师,里面几位笑的是昨日汴梁城西,一群江宁的校舍学生,闹出好大的声势要火力取水,结果把在场的百十人,全都染成了‘黑炭’,嘿嘿,好巧不巧,咱们的李干办也在其中……”
蔡京闻言一愣,随机脸色就有些难看,李清照是自己的亲戚,但是她刚刚丧偶,竟然又去城郊凑热闹,这也忒不守妇道了。
不过想到那么爱干净一个人,被染成了黑炭,估计心里不会好受吧。
蔡京莞尔一笑,突然眼睛一瞪,转身问道:“那火力取水,到底是取上来么?”
“嗨,那浓烟一滚,大家做鸟兽散了,谁还知道取没取出啊。”
蔡京站稳了,道:“快派人去找到他们,送到文教司来,这是江宁校舍拿出来的成绩,是咱们文教司的政绩,你们这些人却只顾在此当个笑话作乐。”
“若能从深处取水,那我们还何惧旱灾?这等政绩,若是不抓紧点,拱手让人,到时哭都来不及。”
蔡京在文教司,说一不二,马上就有公人去寻找江宁校舍的人。
这群人如今是汴梁的名人,一打听就知道他们在哪,而且多半还带着嘲笑。
好在汴梁鱼龙混杂,出什么样的丑,话题性都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正准备出城的一群人,被客客气气请到了文教司,蔡京的大名有谁不知,众人先是精神一振。
随机想到,是不是昨日误伤了什么贵人,惹得衙门上门,又有些畏首畏尾。
等到了文教司,才知道蔡太师是对他们的火力取水感兴趣,便推出“罪人”沈安,兴冲冲地给蔡京讲解了一番。
这简易的蒸汽机抽水泵,利用的是真空气压的原理,饶是蔡京学富五车,也听不懂一个字。
最后听说是因为煤的问题,便让他们选了好煤,重新试演一番。
宣和三年秋,杨学吹遍大地的这一年,蒸汽机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