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六百零四章 多难兴邦(1 / 2)

天灾人祸,天灾往往不如人祸可怕。

黄河自古多灾难,更何况如今的黄河两岸住着万万黎民。

若河南境内的黄河大堤被人掘开,哪怕只是小小的口子,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水淹千里,令广阔平坦的河南大地成为千里泽国。

持贾琮密令的亲兵一刻都不敢停歇,冒雨远赴山东,去金乡卫调兵。

在亲兵出发后,贾琮也没闲着。

原本打算先暂歇几日,现在看来,计划的推进速度还是太慢。

那些候在园子外的人,也该见见了。

归德军被安排上了黄河大堤,分派至沿河归德诸州县。指挥使冯永堂亲自带人守在了虞城县黄河大堤上,将归德军大旗插在最易发生决口的地方。

站在虞城县的城头,远远能看到那面绣着白虎的军旗。

城中百姓一看朝廷大军刚刚帮他们从老天爷的手中抢回了粮食,如今又半刻不歇的扛着工具上了黄河大堤,瞬间安心了不少。

“大夏的将士,就是守护百姓安危的钢铁长城!”

这句话被贴的满城都是,虞城县的百姓动容了。

青壮们扛起了工具,妇人们烙好了大饼,煮上了肉粥,半大的娃儿抬着一同上了大堤。

入夜时,雨又下了起来。

贾琮蹚着泥泞,披着蓑衣站在了大堤的最高处。

浑浊的河水在咆哮,一次次的拍打着堤坝。

堤坝上是一排排的营帐草棚,暗弱的火把在这风雨中倔强的燃烧着,给忙碌的军民们照出了一处处光亮。

“再这么下雨,怕是真的要出大问题啊!”

哪怕是不懂河工水利的冯永堂,也已经看出来河南的这场水灾,几乎是不可避免了。

光一个虞城县,一个归德府守住有什么用?

开封府那边若是决了堤,水还能只淹开封府?

“侯爷,咱们这边都快顶不住了,洛阳、开封那边可是正儿八经的地上河啊。您还是早做打算吧!”

什么打算?

不用说,冯永堂是在劝贾琮早早回京去,或者是避去安全的地方。

毕竟洪水不认什么侯不侯的,洪水面前,众生平等!

贾琮一指外面冒雨加固大堤的军民,还有那些正忙着给军民煮着姜汤粥饭的妇人。

“我能走,你也能走,甚至归德军可以避到高处去。可是他们能走吗?”

归德军隶属大都督府直辖,并非地方卫所。就算大水来了,他们也可以毫无责罚的避去他处。

但这虞城县的百姓,世世代代就守在这片土地上求活。

洪涝干旱,除非是去做流民,他们绝对不可能跑到别的地方去。

更何况,洪水若真冲垮了黄河大堤,大水淹没的又何止是一州一县之地?

仅靠双脚,又能逃到什么地方去?

“下官是不会走的,便是死,也要死在大堤上!”

抹了一把雨水的代庭,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草棚。

他苦笑的接过了贾琮递过来的姜汤,猛的灌进了嘴中。

胡乱擦去了嘴角残留的汤水后,这才缓了一口气说道:“倒不是下官真不怕死,可下官是虞城县令,有守土之责。真到了堤毁城灭,下官只能与虞城县共存亡,没有别的选择。侯爷,您说,这黄河大堤真的能守得住吗?”

“守得住守不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堤坝若毁,那就是千万百姓的生死大劫。所以,咱们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按最坏的结果来想办法将损失降到最低。”

前世科技发达,众志成城都不一定能避免天灾,何况是如今。

贾琮在心中早就做了两套方案,与老师徐晋书信交流后,在数日之前就开始了筹备。

他让人取来舆图,将冯永堂跟代庭叫到了跟前。

借着昏暗的火光,指向了舆图中的红色标记。

“贾寨?”

“对,贾寨。还有附近几个镇子,往南直到夏邑县,地势低洼,是整个归德府地势最低的地方……”

“不行!下官绝不允许牺牲我虞城县的百姓!”

贾琮的话还未说完,代庭就蹭的站了起来。

他已经明白了贾琮的打算,为防大堤被冲垮,贾琮是打算泄洪疏导,减轻大堤以及下游的压力。

这也算是历代抗洪保堤惯用的办法,代庭能理解贾琮的想法,但他不愿意。

凭什么要牺牲他虞城县的百姓?

前些日子还在贾琮面前唯唯诺诺的虞城令,此时却赤红着脸,挺起了胸膛顶着贾琮的压力说道:“侯爷,不说夏邑县,就下官的翼城县,就有数万百姓。您不能为了救别人,拿我虞城县的百姓不当人啊!”

“我说你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老子什么时候说过要牺牲虞城县的百姓?”

贾琮啪的一巴掌拍在了桌案上,上面的碗碟杯子跳动了几下,发出哐啷啷的声响。

知道这人是误会了,不过倒也是个惜民爱民的好官,贾琮自然是不会怪他的,只得将自己的想法仔仔细细的解释了一遍。

“若雨再这样下下去,洪灾是无法避免的。咱们要为这万万百姓找到一条活路,想到最坏的结果。如果,本侯是说如果,这黄河大堤要是垮了,咱们就算死守大堤也是没用的。不如先将地势最为低洼,最适合疏导泄洪的地方清空……”

……

“臣徐晋、贾琮恭请殿下安,自春末始,陕西、山西、河南诸多州府连日大雨,黄河水位持续上升,已然超过历代洪峰之最……”

“大堤虽经多次加固,但亦有疏漏之处。加之早前治河银贪墨案牵连众多,臣等不敢拿万万百姓之身家性命做赌注……故,臣决议,迁徙地势最为低洼,最适合泄洪疏导之虞城、夏邑及南直隶之丰、沛四县百姓,以备抗洪之用。”

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的急奏,差点让奉天殿的房顶被掀翻。

大殿上的文武大臣吵成了一团,几乎没几个人同意徐晋与贾琮的意见。

开什么玩笑?河南、南直隶本就是人口大省,四县百姓加起来就有数十万之巨。

迁徙?往哪迁?

就算是临时安置到安全的地方,那也得耗费巨资,还很容易引起民乱。

你徐晋师徒俩嘴皮子一翻就要迁徙四县百姓,要拿四个县来当做黄河的泄洪之处,老百姓会真的听朝廷的话乖乖迁走?

家里的房子、田地怎么办?那些牲畜要不要一起带走?

到时候房子没了,地没了,老百姓回来还怎么活?

“按照臣的估算,算上临时安置,灾后重建以及对百姓的补贴安抚,户部得预备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林如海的话刚刚说完,底下就立马有人站出来反对。

“臣反对,大堤不够坚固,那就加固大堤。下点雨就要放弃黄河大堤,拿老百姓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业当牺牲品,他徐青藤这是在逃避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