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1 / 2)

新科进士中的前两人有多优秀, 朝堂上大臣们心里都有数,知道那两人若无意外,将来一定能有机会成为重臣。

所以众人也一直很重视那两人的安置问题,得知一甲前两人都被安排到门下省, 立刻引起许多非议。

有人是真心认为两人去门下省有些屈才, 有人则是因为从中看出一些苗头, 作为与翰林院的利益相关者,不希望看到翰林院一直以来的地位被撼动。

可是皇上丝毫没有与他们商量的意思,直接定下这件事, 群臣就算有异议,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吏部尚书拿到相关的任命清单文书时, 更是忍了又忍, 还是忍不住进宫觐见皇上。

“启禀陛下,微臣有一事难明,还请陛下为臣解惑,不知为何此次新科进士的职位, 全都是副职, 竟连主政一县的县令都没有,恐会引起争议。”

搁以往, 被安排到一些县镇当个县令主政一方,才是这些新科进士中大多数人的去处。

结果这次的新科进士不是在六部,就是大多都是安排到省府或县衙,最多也是副职, 一个县令都没有。

作为吏部尚书,他很清楚那些新科进士对自己的期待, 这个结果一出, 肯定会引起不满, 三五个不满,朝廷可以无视,近两百新进官员都不满,那事可就大了。

即便亲自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皇上,他吏部除了给提供朝野上下的官吏职位缺员数据外,没机会做半点主。

可是若在新进官员的职位安排上闹出点什么事,他吏部势必要首当其冲的承担这个责任。

面对吏部尚书这委婉的质问,正宁帝理所当然的回道。

“这些新科进士虽然都饱读之士,却都是初次步入仕途,此前只在书中,或是别人口中听到一些做官处事的方式,本身毫无经验,将一地交给毫无经验的他们主政,是朕对那一地的百姓不负责。”

吏部尚书当然很清楚这其中的弊端,苦着脸回道。

“陛下,我们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还因上而历练出许多国之栋梁,何况他们自己不熟悉政务,自会请师爷帮忙辅助。”

听到对方的回答果然如太子所料,正宁帝语气严肃的回道。

“请师爷帮忙,朕不如干脆直接让那会办事的师爷当官,何必要搞这么麻烦?朕要的是自己有能力办事的官员,不能满足朕的要求,朕何必要让他们占着位职位。”

见正宁帝已露不耐之色,吏部尚书也知道这件事不好再纠缠下去,可他还是忍不住提醒道。

“臣能明白陛下的这番良苦用心,对此并无异议,就怕那些新科进士理解不了,难以接受这些安排。”

正宁帝冷哼一声道,“那些新科进士若是不能理解,就是你们吏部的一些工作没做到位,朝廷近几年在官员的任命与安排上面,一直在做改进,只要这些人有能力,多的是可以申请调职乃至晋升的机会。”

不愿虚心熟悉实际政务,只知纸上谈兵,还妄想一步登天的人,放出去主政一地,就是祸害一方。

曾经的正宁帝也觉得县镇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县令更是不值一提的小官。

可是随着何殊结合历史与现实,给他讲过每县、每镇生活着多少户人口,有多少土地,可以给朝廷提供多少税收、壮丁劳力后,正宁帝就不敢再小看那些县镇。

也认识到那些县镇都是大安朝廷的基石,若是多垮上几块,直接损毁的就是他们大安的基业。

进宫一趟,不仅没能让皇上改变主意,还被皇上给训斥了一顿,直接表明,若不能让新科进士们顺利接受任命,就是他们吏部没尽责。

这让吏部尚书着实感到沮丧,总觉得自己的这个官,现在是越来越不好干了,一年到头都忙得脚不沾地,还上下都不讨好。

再不似过去,手里捏着朝野上下官员们的调任与考评,遇事依旧例,权力大活却少,绝对是被各方都讨好的存在。

如今官员们的招录、调任、升迁,都需进行这考核,这个考核不再是主要以吏部给出的考评作依据,而是根据任职功绩、试卷、面试等考核综合评分。

皇上还会亲自过问,经常会大笔一挥,直接都给安排好,他们吏部只能看到一些人的任命结果。

这么一来,吏部在决定升迁方面的权力被大幅削减,需要做的工作却大幅增加。

还不敢,也不舍得撂挑子不干。

朝廷现在用人讲究的唯才是举,动不动就举行大招录,或是通过建言特招,给许多非科举出身的人提供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这些现任者带来许多威胁。

所以纵然心中满腹牢骚,吏部尚书也只能打起精神,眼睁睁的看着对这批新科进士的任命,直接被公布出去。

已经做好被责难准备的吏部官吏,虽然没有迎来预料中的质疑与抗议,还是尽职尽责给这些新进官员们讲解现行的调职、晋升渠道与条件。

这让许多在心中为自己的职位感到失望的新科进士们,得到极大安慰的同时,也生出雄心壮志。

而这些新科进士们之所以没有提出自己的质疑,主要也是因为受到沈卓的那番话的影响。

再加上他们都已知道,沈卓与何昌逸这两位状元与榜眼,也只是被安排到门下省,并非他们这些新科进士都很向往的翰林院。

这让众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朝廷并不是有意针对谁,而是有意做出某些改变,才会对他们所有人都做出这种不同以往的安排。

接到自己被安排到门下省的任命,沈卓并不觉得意外。

想到在青山书院分别时,对方所说的话,可见那位在他梦中考取状元时并没有出现过的太子殿下,对他应该还是比较认可的。

将他安排到更得当今信重的门下省,应该就是对方想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安排。

若没有得到那位李姓同科的提前提醒,接到门下省的任命,何昌逸肯定少不了要对此多思多虑,误会这个安排的背后是不是存在什么用意。

毕竟他的情况特殊,身后还有一大家子,容不得他疏忽,按照上意行事,是他的唯一选择,所有理想与抱负都要为此让路。

可是知道现在的门下省,才是他那位皇叔更信重的地方后,何昌逸就安心多了,他知道这是对方对他寄予厚望,愿意给他提供最好的成长平台的安排。

从隔壁回来,见到表哥难掩激动的在屋里转圈圈,左书意有些不明状况。

“表哥,都说状元与榜眼的最好去处是翰林院,你和沈状元却都被分到门下省,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而且沈状元对这个安排,看着好像也很满意的样子。”

表弟性子活跃,话也多,何昌逸不打算与他多解释。

“能留在朝中任职,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件好事,我既然已经确定要留在京中任职,你这边,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下,要么转入上京武院继续就读,或是设法在京中谋职,你意下如何?”

左书意连忙摇头,“表哥,见识一下这京中繁华就行了,我可不想一直留在京中,我还是回合城,罗教头已计划要将我推荐到夷北军,那夷北军的胡大将军是大驸马,治军有方,我去他麾下,前程肯定差不了。”

“自从合城与草原蛮族开始互市后,近两年西北边境安稳了不少,连胡大将军去年都回京中住了近半年,没有仗打,你就算去了夷北军,也只能跟着种土豆、修路,或是修城墙。”

对于边境居民而言,没有仗打绝对是件大好事,看看合城自打开启互市后,近两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繁华起来的发展速度,就知道这其中的好处。

可是对于有野心,想要在军中建功立业的人而言,也就没有了可以快速立功晋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