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四百九十三章 南匈奴王子的决心(1 / 2)

张杨被杀,这件事在并州境内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张杨昔日乃是张懿手下的从事,张懿死后,张杨就自领了并州刺史,后又自领上党太守,驱逐了原本的上党太守。

朝廷方面,董卓刚入朝时因为敌人太多,派遣的官吏没有军队的支持进驻不了上党,所以董卓只能安抚张杨的情绪,让雒阳的北方能够安宁一些,就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

但朝廷方面虽然默认了张杨的所作所为,但对于他的刺史或是太守的职务一直都没有正式的敕封。

说张杨算是一个活在夹缝中的黑户,并不算是冤枉他。

如今他死在了张飞的手里,上党本地的官吏并没有人觉得张杨死的可惜,反倒是觉得他的死大快人心。

毕竟,张杨这个人没有收拢人心的才能,也没有什么政治才华,他在并州没干过什么好事,也没有什么好人缘。

不过,张杨的死也给并州各郡的太守和并州刺史本人敲响了一个警钟。

虽然张杨被刘俭手下的张飞杀死是完全符合流程的,而且抚远大将军现在也确实有这个权利,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张杨被杀绝对不是他办事不力,而是他本人是刘俭统治并州需要灭掉的目标之一。

而且通过杀死张杨,刘俭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张杨死了以后,并州各郡的太守都纷纷向刘俭递书,表示愿意支持抚远大将军在并州的剿贼事业。

大将军有什么吩咐,他们定当全力支持,义不容辞。

杀一人而断绝了刘俭在并州的后顾之忧,令并州诸位郡守望风而投,这实在是一件妙事。

刘俭虽然并不信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但是对于张杨这样见风使舵的小人,刘俭是必须要处置的!这样他才可以安心的征讨于夫罗。

而且,刘俭要杀张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张飞在杀死张扬之后,又率兵搜索了张扬的住所,果不如刘俭所料,张飞从其宅邸中搜索出了张杨与袁绍暗中来往的书信。

虽然这些书信不是二人这些年往来勾结的全部内容,但是当中包含了隐秘之事足矣震动整个并州了。

这些隐秘的内容当中,自然有许多不利于张杨或者袁绍的私密之事。

刘俭手下的宣传团队在目前的大汉朝来说,算是最为厉害的。

刘俭对喉舌部门的建设非常重视,毕竟他知道舆论喉舌对于一个政治领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能够掌控舆论的人,就会在最高权力的争斗中,一直掌握主动。

大汉朝的阀阅士族为何一直令皇室心忌?除了他们本身所拥有的垄断士族晋升的渠道外,能够掌控舆论的走向,也一直是阀阅的一大利器。

但是现在,舆论这柄利器被刘俭从他们手里抢过来了。

这些年,刘俭不断大力培养探子和宣传的队伍,花大价钱在大汉朝的每个郡国都设立了暗联站点。

青州纸业的突飞猛进,也让刘俭在河北设立了另外一个机构,那就是现下在河北境内被广为追捧的“公报”。

这个“公报”是河北官署所直接管辖的机构,每个月发行一次读物,主要就是向民众阐述近一个月来的天下大事。

当然,公报所阐述的内容八分有真,两分有假。

具体想向民众们阐述些什么内容,大多是由刘俭决定的。

因为造纸技术的问题,大公报的发行量有限,但是通过百姓们的口口相传,再加上公报只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发表,所以其依旧在汉朝北方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而针对大公报的权威性,刘俭手下的宣传队伍也在大汉境内对其广为吹捧宣传。

慢慢的,人们开始习惯性的觉得大公报所播报的事情就是真实的,就是权威的。

习惯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而对河北公报的依赖和相信,这一观念逐渐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

品牌效应的威力开始在汉朝初显。

张杨这一次事件经过公报的加工运作,在大汉北方各郡广为流传。

此等恶贼被杀,自然被百姓们拍手称快!

大家觉得此人利欲熏心,延误战机,视国家利益于不顾,实在是枉为汉臣,真是死得好!

不忠不义之人,就该是这般下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