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认真做事的学子,诸葛亮(2 / 2)

“如这青州纸就是大将军一手所督造广传的,如今青州纸能够在各郡大行其道,教化万民,实是天下之大幸!”

“简牍虽然也在用,但是依亮看来,青州书籍取代简牍,早晚是时间的问题。”

“这不光是士人的福祉,也是整个天下的福祉啊。”

“所以,诸葛亮愿为这些典籍做注解、做延伸。”

“至于五经注解,就让旁人去做吧,此非我之所长也。”

听诸葛亮这么说,刘俭的心中猛然升起了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

大多数的士人虽然也多研究杂学、农业与制造,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五经还是他们的主业!

而对于整个国家、整个大汉朝最有利的产业技术学课,却都被他们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只是在十四岁的年纪,就能够有这样的超前思想,实在是让人感到欣慰。

但这也并不奇怪。

仔细想想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推断出他现在的这些行为了。

得承认,诸葛亮在历史上就确实属于一位实业家。

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民生上,亦或是律法上,诸葛亮都有着他独到的作为见解。

唯独在经文上,却没有见诸葛亮留下什么醒世的专注。

是诸葛亮不会做吗?

不可能的。

或许,在当时的诸葛亮看来,那些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或者说,对于诸葛亮眼中的这个世界而言,那些东西的意义并不是最大。

诸葛亮的一生都活得很明白,他明白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民族的领导者,什么东西才能让这个国家的人过得更好,什么东西才能真正的改变人民的生活状态,他门清!

所以他一直都把他的精力用在那些真正有用的地方。

想到这里,刘俭下意识的想伸手拍一拍诸葛亮的肩膀。

但是很快,他觉得这个举动多少有点儿逾越,遂放弃了。

刘俭来回打量着诸葛亮的房间,发现诸葛亮的屋中有几面巨大的书架。

上面放置着很多书籍,都是青州书局的出版物。

“诸葛亮,你的屋中有这么多青州书局的书籍……都是你的吗?”

“回大将军的话,这都是亮的收藏。”

刘俭叹道:“印刷业由我兴于世,造纸行业也是我一手建立的……我知道这些书籍的成本不低,你收集了这么多的书,想必花费不菲吧,你的叔父愿意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回答道:

“贵是贵些,却也要分是什么事,在亮看来,这些书籍涵盖了民生诸业,以及收纳了全大汉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知识,用于让天下人广为交流,是让我大汉跨越进步的重中之重。”

“就算是再贵,亮也要将其收集认真研读,”

“当然,这些方面的花费多了,我就减少一些其他的花销,”

“平日里少吃点儿好的,少穿点新衣,少买一匹马,不买犬鹰,就足够了。”

刘俭心中很是欣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就已经知道,知识才是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听听他说的这些话,真应该把他介绍给刘备,让刘备跟他好好学学。

少买点衣服,少买点狗。

多么痛彻心扉,多么令人深省的话语啊。

刘俭走到诸葛亮的书架前,从上面将一些书籍拿下来仔细观看。

果然,如同诸葛亮所言,青州书局关于民生和制造业方面的书籍,诸葛亮都买回来了。

特别是齐民要术的一二三四版,诸葛亮都摆在了书架的最前列,显然这是他最喜欢的读物。

书架整理的非常干净,纸上也有不少折页的痕迹。

很显然,这些书拿回来并不是摆着看的,而是确实被诸葛亮认真研读。

刘俭欣慰的转头看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你如此关注于民生,那想必对于刘青州还有我是非常了解的吧?”

诸葛亮认真的说道:“大将军和刘青州都是亮心中崇敬之人,别的不说,若无大将军,我大汉朝的纸业焉能兴旺到这般地步,我大汉朝的印刷书业焉能成规模?大将军是亮心中最为敬仰之人,刘青州次之。”

刘俭很是疑惑的道:“既然你把我视为你心中敬仰之人,那为什么我今天要招你入徐州官署的时候,你却不愿意去呢?”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大将军,我只有十四岁啊。”

刘俭却是摇了摇头:“这是你白天拿来敷衍我的话,想来这不是你的真意!”

诸葛亮非常认真的说道:“大将军,这确实是我的真意,因为亮只有十四岁呀,并不能出仕。”

刘俭皱起了眉头说道:

“哪里有这样的说法?”

诸葛亮疑惑的说道:“大将军,我的年龄未到,不能出仕,这不是朝廷的法度吗?”

刘俭奇道:“哦?何解?”

“大将军,您忘了,朝廷的科举制度,乡试和县试并不要求年龄,但是若要参加郡试,必须是年满十六岁。”

“如今我大汉朝的科举制度落实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北四州,大将军如此重视朝廷的科举制度,将朝廷的新政位于河北制度之首,难道大将军自己的施政,自己都忘记了?”

刘俭听到这,很是惊讶:“诸葛亮,你是要通过科举入仕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新政即代表国家之意,而在亮看来,新政也是朝廷的当务之急。”

“虽然眼下的新政并未在大汉所有的州郡完全普及,但是新政代表了国家兴旺之力,以科举制度考核评优择选官员,而不靠乡邻名士彼此推荐,以才取士,这是真正能为大汉朝选取良才的先进制度,诸葛亮身为士人,就应遵循这个制度!”

“亮若是今日答应了大将军的征辟,越过科举进入官属,大将军虽然能够得到亮的辅佐,但是这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

“诸葛亮身为大汉学子,就理应遵循大汉朝的制度。”

“大将军,其实您今天在此征辟叔父和兄长,是违了新政的。”

刘俭听到这儿,沉默了。

随后就见他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是我的疏忽,诸葛亮,你是对的,我知错。”

诸葛亮笑道:“大将军身为河北之主,心怀天下苍生,特别是如今天下大乱,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一些特例而寻,不然,就无法快速的平定天下,会使更多的苍生黎庶受苦受难,”

“偶尔提拔一些特殊的人才,这是大将军应做之事,然亮自认为并非特殊人才,至少目前不是。”

“所以,诸葛亮一定要遵循制度参加科举,以科举的名义入仕于官署,这样才能够证明诸葛亮是有资格为大将军效力的。”

诸葛亮的话实在是让刘俭非常的感动。

他终于明白,在历史上,那个能够让万人敬仰的诸葛丞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了。

十四岁尚且如此,更何况成年之后呢?

千年不朽的人格,自然是有他独特之魅力的。

“诸葛亮,你做的是对的,科举制度很快就会在整个东南完全普及,全面取代察举,你好好的准备考试,好好的在科举制度中,拿出你的能力,让天下人看看。”

诸葛亮立刻道:“诸葛亮定当竭尽全力。”

“只是大将军,诸葛亮还有一事相求。”

刘俭耐心地询问:“还有什么事,你尽管直言。”

“大将军是诸葛亮最为敬佩也最为崇拜之人,诸葛亮也能看出大将军对亮的欣赏之意。”

“诸葛亮只求大将军能够不要出手干预诸葛亮科举之事。”

“不知大将军允否?”

刘俭听诸葛亮说到这儿,顿时笑了。

他明白,诸葛亮是不希望自己出手帮他作弊。

诸葛亮是真心实意的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参加应试。

“刘某对天起誓,绝不会出手干预科举考试的公平。”

诸葛亮闻言大喜,他长长的向着刘俭一拜。

“亮,多谢大将军。”

“诸葛亮,你好好在家中复习,两年之后,我希望你能够考过郡试,进入我河北公立大学,在那里,我希望能够看到你的身影,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待。”

“诸葛亮一定尽全力。”

“不过,你若是考不过,也不要灰心,毕竟还有下一年和下下一年。”

“人无论何时都要做到持之以恒。”

“诺!”

……

次日,刘俭就离开了琅琊国,回返郯城,等待诸葛玄和诸葛瑾的到来。

徐州方面,刘备开始治理州事,徐州北境开始大兴屯田,彻底落实科举制度,另外按照刘俭的提点,徐州开始着重于纺织业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