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7章 大佬考察(2 / 2)

徐欣立刻插话:“哎,我看了,感情渲染挺好的。”

“这个就是私人属性,一天24小时要么属于老板要么属于老婆孩子,挤出十分钟属于自己。”

“嘶……”胡世恒的疑问更多了,“便利店生意做的不是时间稀缺属性么?客人买了东西就走。你提供私人空间,那坪效怎么算啊?”

“这个吧,相对论。”楚垣夕知道这是很多人的误区,“便利店确实是快节奏的产物,但是用户是跟着体验走的,体验好的地方自然值得多分配一些时间。现在的用户就这样,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体验最重要。至于坪效,制造需求的坪效并不直接反应在数据里,店里的冷气、自动门、免费充电器都会制造需求,这个私人空间的体验也一样。”

当楚垣夕说到“用户根据体验分配时间,线上线下都一样”的时候,胡世恒顿时陷入沉思,因为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对用户的争夺赤裸裸的转变为对用户时间的争夺。为此,所有大厂都不惜制造铁幕横沟,把用户圈在自己的圈子里,用尽手段充分杀死用户的时间,把这些“时间的尸体”当成自己的战利品,并变现为财富,绝不留给竞争对手。

从没有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把“时间就是金钱”演绎的这么赤裸,这是大企鹅并不惧怕阿里的理由,也是视头条系为劲敌的原因。头条系的时间吞噬效应大踏步的追逐着微信和手Q,而且是生吞,微信手Q被用户使用的时间也长,但不是生吞,过去只有小说游戏才会生吞用户的时间,但也是有限的,而头条系的几大信息流APP吞噬用户的时间就像黑洞,根本不讲道理。

胡世恒假装看四周,实际上用余光瞟了一眼指挥若定的楚垣夕,心说这人不愧是一年不到就做起一家估值300亿的企业,对互联网领域的理解不可以说不深,说出来的都是干货。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呢?“都跟着体验走的话,那性价比呢?”

“性价比么,我把用户分成两类,一类叫重视性价比的,一类叫重视体验的。”

这是便利店的核心问题,也是小康最有见地的领域。“都追求性价比的话,很多商业模式是无法存在的。京东的东西比淘宝贵,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体验好。所以对于体验型的用户,性价比不是问题。当然性价比本身也是用户体验之一,所以,我准备了一套经济内循环的系统,配合付费用户系统来满足性价比型的用户。”

“经济内循环,配合付费用户系统?有点意思啊这个?”

看胡世恒不理解,袁苜和徐欣默契的对视,然后哈哈一笑:“老胡你不玩游戏吧?”

“我不玩游戏,但是我投游戏。”胡世恒很自豪,认为自己对游戏有一定理解。然鹅……

“一看小胡就是不玩游戏的,楚垣夕这套经济循环简直就是,就是国产坑爹网游的套路端出来,以前坑玩家,以后坑用户。”徐欣开心的说,“他套路太深了,你先把他那个APP里的优惠券体系理解一下试试?”

胡世恒心说看来不止我一个人糊涂啊,“这也是我今天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就是算不过来这帐所以才要当面问问的。”

“大佬,我跟您说。”楚垣夕凑近了小声说:“小康的优惠体系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人算不清帐。”

胡世恒心说这就聊不下去了,以前坑玩家以后坑用户,那今天就坑我呗?各种期限不等的优惠券、多重会员资格的叠加让利幅度,还有购物返点,这特么怎么聊啊?

但是聊系统什么的,确实不是这个场合应该聊的事情,应该对着电脑和文档聊,他也是创业多番的人了,这点B数还是有的,这种实地考察的场合确实只适合聊体验。

因此问题再次转换:“楚总,除了陌生这个风格,你还有什么提升体验的地方?这个体验什么时候才能显示出价值?”

“那多了去了啊,小到免费充电器、免费创可贴之类的,大到关东煮机器人,自助结账,这些都算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做便利店在我看来就两件事,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效率。开便利店想要提升这三个地方,唯有专注,专注才能注意到细节,要长期持续的投入精力。至于体现价值么……形成规模,小康形成规模效应之后就是1+1远大于2。”

“可我看某些规模已经很大了的店,比如全时,现在在收缩啊,并不是越大越好。”

“小康的规模和别人的规模,不是一个规模。我们是有单车的。”楚垣夕非常自信的说,“单车不只是出行工具,也获取数据,这个数据和用户的消费数据搭配起来非常有用,我们的规模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组成网络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类似‘向量’的数据,不止是大小,还有方向。”

胡世恒心说这是欺负我数学不好吗?但我数学确实不好啊!向量是什么鬼?下一个问题!

这时徐欣给他解了围:“小胡,你跟我说说你为什么不投开门客吧,我记得你之前说过开门客你也考虑的。”

“投可能还是会投一点,财务属性的。”胡世恒对徐欣点头,“开门客的打法类似于超市,我想来想去,还是缺乏吸引力。”

“为嘛?超市的客单价多高啊?”

“对,超市客单价高但是业绩普遍一般,大规模关店的比比皆是。便利店客单价超低,但是你看看现在咱们圈子里想投便利店的有多少?唉!”

胡世恒感叹一声接着说:“增速是不会骗人的,便利店的行业增速在现在这个整体大环境下吸引力就是高啊。其实去年已经有苗头了,潮水退去,还保持增速的才能不裸泳。我也不知道红利从哪来、因为什么,但是看结果就是有趋势红利支撑便利店这条赛道。楚总跨界搞便利店很多人觉得突兀,反正我从一开始就是拍案叫绝的,结果开路演袁敬不请我,让我很失望。”

袁苜一缩脖,心说这锅应该是楚垣夕哒,他就释放那么点份额,狼多肉少不够分的啊。再说老哥还跟我吐糟他太难伺候了呢,谁知道他后边又对投资人的资质提了那么多条件……

徐欣倒是很清楚,相当长的时间里投资圈对便利店的看法都是“同质化严重、性价比不高、货物品类局限性大”,总之缺乏投资价值。

但是不看好归不看好,到今年玩便利店的大部分都开始盈利了,这个时候再想投进去的人都比较尴尬,因为没抄到底,再进必须追涨。

所以这段时间她拉关系的难度并没有楚垣夕想象中那么高,投小康要求的估值虽然比较高,但是已经开始有序运转了,显示出仍然还不错的性价比。

但是尴尬的是,投资人基本上都是油锤灌顶式的思维,先看赛道大小再看趋势红利,所以盲目性其实也非常大,忽然看到某条赛道的GMV比预期的高,第一反应就是慌。为什么数据这么高?增长的逻辑在哪里?别人为什么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