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章 楚王的思考(2 / 2)

崇祯十七年秋 话凄凉 3859 字 5个月前

这个问题,很早以前,王彦就开始思考过。

此时他虽然大权独揽,可是从法理上来说,他的权利,来源是皇帝,他是帮助皇帝理政。

那么矛盾的关键就是,皇帝的命令要大于他的命令。

毕竟皇帝的命令叫“圣旨”,是叫天下按着他的意思去做,而他的命令是“教旨”或者“教谕”,是告诉天下做什么,这个级别就差太多了。

也就是说,从明朝的法理来说,皇帝一句话,是可以否定王彦的。

王彦现在的处境,其实和曹操很像,他收复了大明的江山,曹操也为汉朝重新统一了北方,而且两人都以汉相自居,推行改革。

如果曹丕不篡,那曹操在历史上的名声,绝对甩诸葛亮几条街,至少能算半个圣人。

当年北方基本是曹操平定的,他可以说权倾朝野,但是汉献帝还是能搞出“衣带诏”这些麻烦来,说明皇帝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当然王彦权倾朝野,皇帝未必敢下这样的旨意,但是如果王彦不在了,可能清算的时刻就到了。

如果王彦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防止这个清算,那么顺系和其他亲信,必然会将他推上皇位。

这件事,王彦一直还在思考,共治帝朱琳源今年八岁,十五岁亲政,王彦还有七年时间,拖一拖说不定能拖到十年。

在这七到十年的时间内,王彦已经灭了金国。

受心学和孟子学说影响的新一代士人,开始逐渐掌握话语权。

人的思想,并不那么容易改变,王彦执政五年,年长的士人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人都是越活越保守,这点可以和年长的人聊天,就能发现,年轻人是很难改变老一辈人的观点的。

接受新思想的主要是年轻的士人,七到十年时间,足够他们慢慢掌握话语权,到时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将会受到孟子思想的挑战。

心学内心求圣,重视自身,有主见的士人,也不会被原来的祖制和条款限制,王彦只需要解决,皇帝的命令和宰相的命令,到底听谁的,或者说,什么时候听皇帝的,什么时候听宰相的,将这个问题解决,那么他就算是个亚圣了。

他本以为时间还算充足,可以进退自如,却不想,他不急,下面的人却急了。

在他看来,此时谋逆,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就算要篡位,大可在经营几年,灭了金国再说,现在篡只能为他留下隐患,逼他大开杀戒。

不过下面的人这么急,说明他们心中不安,这就逼得王彦不得不想个办法,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

在平定唐鲁的过程中,顺系出了大力,正是这种大力,让他们心中越发不安,急着改朝换代。

他们比王彦还要害怕被明朝清算,所以他们是这次想让王彦称帝的主力,可以说明朝存在一天,他们就寝食难安一天。

要平息这次风波,就必须要让顺系心安,也要让王彦的亲信,觉得明朝没有机会清算他们。

王彦这一路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放下《资治通鉴》,王彦不禁手肘撑在书桌上,揉了揉脑袋。

从通州上船,王彦就在船舱内拿着《资治通鉴》来翻看,里面的内容他早就倒背如流,但是还是又读了一遍,而他也终有所获,觉得还是得借鉴曹孟德的方案。

这时他正闭目养神,舱室外的侍卫却忽然说道:“殿下,到山东临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