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知沧州(1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6059 字 5个月前

秦刚在高邮的新年还没有完全过完,就第一次接到了朝廷的金牌急脚递传令,命其接令之后立即起身回京,不得有任何停留。

宋朝的快递共分为三个等级:步递、马递以及急脚递。

步递用于民间信件以及官府普通邸报公文传递,在信件并非很多的那时,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都要等到积攒了一大车子才发送,虽然速度较慢,但是胜在收费价格都很低;

马递就属于快递了,一经收取,立刻快马飞驰配送,民间的邮件如果愿意多付出这一笔钱,也会给你提供服务;

而急脚递则是官府专用,不仅是快马递送,而且都是沿途驿站最好的马匹轮替,通过换马不停人的方法,实现日行五百至八百里的惊人传递速度。

而金牌急脚递则是最后一种的升级版,它会表现为送信使者手持红漆镏金字的木牌,不受沿途任何关卡的限制与截留,其“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可见它的重要性之高。

秦刚安慰家人:虽然传令使者级别如此之高,但是就当前来看,朝内外应该并无大事发生。而且西线有章楶在坐镇,不至于会有变化。唯一可能的就是北面的辽国有所异动。

大宋承平已久,对于契丹人的反应总是有点过头,而当前的皇帝对于秦刚的信任与部分依赖也有可能是动用金牌急脚递的原因之一。

三日后,秦刚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顾不上欣赏一年一度的京城灯会预备时的热闹之景,在宣德门登记了到达信息之后,便直接坐在那里等候。

果然,没多久后,便有宫内黄门匆匆赶来,并急问:“秦修撰还在?圣上请修撰即刻入宫应对!”

秦刚都没有更换满是尘土的衣服就随着黄门进入宫中,这可不是对皇帝的不敬,反而恰恰正是要以此表现出自己一路风尘、不敢有任何耽搁的忠诚之意。

“天下学政之事,本是卿家所长,无论书馆、蒙书等策,皆为前人未所创想,若是经个一年半载之际,必能立功见绩。只是此次北辽军队动作为近年所罕见,而章相对此安排的本意,朕亦有所觉,只是,着卿北去,却能令朕心安之。”赵煦见了秦刚之后,也不绕什么弯子,直接先是介绍了辽国南京道对于大宋河北路的战略威胁,然后直接就挑明章惇的这次提议是别有用心。

因为章惇此次,使的是一招“借刀杀人”的阳谋。

秦刚平白得到的提举天下学政使的职务很是扎眼,而且他一上任就拿出了图书馆与《三字经》这两样足以打开局面的效果,这一任期的政绩已经毫无悬念。所以,利用北部边境形势紧张的正当理由把秦刚从这个位置挪开,无论是对于打压他、还是给自己人争回来一个好位置,都是极高明的一招。

而如今天下承平已久,又要知兵善战,又要有能执掌一地知州才能的文官,除去那些已经派至西北暂时不能调动的。现在的京城之中,确实也只有是秦刚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而且章惇也说了,派遣秦刚过去,属于火候恰到好处的妙招,既能对内安心,又不大会触动辽人的敏感神经——毕竟只是调任了这么一个年轻的文官而已。

因此,当日这一提议出来,众位宰执们都没有太大的异议,反正谁也不会真的把秦刚看成是自己人,这么一个人被派出京城来承担这么一桩事情,既能解决眼前的麻烦,又不触及到自己的利益。

当然了,谁也不会去考虑秦刚本人的利益受损问题,这也正是孤臣最容易遇到的遭遇。

“然北虏之患,不同他者,着卿家去沧州,一为朕的北路定心之石,二则也可在此再立奇功,你我君臣携手,再创一次少年华夏之奇迹,如何?”赵煦补充说的这些,便是他的内心真实想法,他很想让自己所看重的这位臣子明白,自己对他是寄予了多大的期望,说到兴奋之处,他的眼睛中闪出了一些晶莹灿烂的东西。

“陛下谆谆之期许,臣万死不辞!”秦刚初听之下,还是颇有点意外的。章惇的这一做法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皇帝却能够一开口就当面指出,这种做法还是令其还是有点感动的,看来这个曾经对于章惇言听计从的皇帝,随着自己的逐渐成熟,还是越来越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与打算。

而他自己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其实就已经对于自己的下一步去向有了细致的考虑。

本来去做的这个提举天下学政使就不是他真正的意愿,不过是因为与赵煦先前关于秦观之事有了约定,他原本也想在西北之事告一段落之后,利用这个并不太花费自己心思的职务,可以腾出一些时间,对于像是流求等等这些地方布局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作些调整。

而无论是他在环州与赵驷等人的叮嘱、还是在流求与那里众人的规划,都是将下一步的重点方向盯准了北方的威胁。

所以,他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只要此次回京面对的选择是对阵北辽,无论是去哪一个军州、亦或是什么样的职位,都不会推却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这一点,恐怕也是章惇所没有意料得到的地方。

按照道理,对一个已经进入了京城,担任了朝官的官员进行外放的任命,为求稳妥,理应先行派一名执政与对方当面私下里先行协商一番,如遇推托甚至拒绝的话,还可以预先劝说。以防诏命直接下发后,再被当事大臣拒绝,那就多少会有些被动。

不过这件事要是在秦刚身上,倒是需要反过来。天子自认为此事须得由他的金口说出,并坚信通过自己晓以少年之志之理劝之,对方断无拒绝之可能,而反倒是派遣他人前去协商未必有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