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前叫骂是一种很粗浅的招术,因为很多人都会使用它。
为什么这么多人使用呢,因为它的效果实在是太好了。
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将军看出不能战,就可以固守不战的。
还要考虑的兵卒,甚至百姓的情绪。
廉颇在长平固守许久,赵国国力不济,只能被迫换将。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为了激司马懿出战,给他送去了女子亵衣。
历史上的司马懿,可不像某些小说里写的,本就爱着女装,所以像演义里那般,穿上女装,还大大方方的,甚至还背诵一篇《出师表》。
若真是如此,手下的兵卒就要抬不起头了,诸葛亮也会立刻告诉手下人,你们看,对面那是个没脸皮的,对付他还用怕吗,说不定军心一振就一拥而上。
史书中记载,司马懿深知不能战,却不能无所表示,所以他上书向曹叡请战。
当时的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真要战哪里需要请示曹叡,这不过是他舒缓部下情绪的方法罢了。
朝中的人自然也知道司马懿的意思,于是曹叡便派了骨鲠之臣辛毗执节来到军中。
诸葛亮一来叫骂,司马懿每次要出战,都被辛毗杖节拦于军门。
这么做,相当于是在部下心中,保住了司马懿这位大将军的威信。
还有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也用过阵前叫骂的伎俩,陆逊为了遏制出众人,以军法处理了不少从孙策时就为江东效力的老臣,还有许多孙家的亲眷。
这种手段,也就最后陆逊胜了, 而且是大胜,否则,不单单是孙权要收拾他,战后军中被斩的那些将领家人也不会饶恕陆逊和他的家人。
……
此时的军营中,也有不少请战之人。
对于普通的兵卒,还有百姓来说,他们是不具备全局的视野的。上位之人在论述形势、敌我差距的时候也不会让普通兵卒参加,否则,这支军队的水平未免高的离谱。
除非特别离谱的战局,否则,大多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从战后的胜败,反过来倒退敌我的优势。
面对敌人的挑衅,辱骂,上位者可以忍受,可是手下的兵卒未必忍得住。
人最基本的情绪就是,你骂我一句,我回你十句;你骂我十句,对不起,我要拔刀了。
更何况,军人是需要培养荣誉感的。如果他们对外面的辱骂不屑一顾,绝大多数时候不是他们素质高,而是这支军队的集体荣誉感太低了。
看到这些人纷纷请战,边柳其实是高兴的。
说明他们有为自己立功,又或者战死的决心。
边柳不可能把此行的意图完全告诉所有将领,毕竟一件事只要超过三个人知道,那很快就会人尽皆知。
至少,这一场边柳一方就有五千人的战争,军侯及以下的将领是不可能全部了解实情的。
“无须理会李傕的部队,全军保持阵型,继续向北进发,目标,洛阳城!”
边柳按照计划下达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