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2 / 2)

至于牛羊之类的樊伉就没有统计过,供应他们这个千余人营地的肉食绰绰有余,还能支持他阿翁不少。

樊哙身为主帅,轻易不得离开驻地,但他还是比较疼爱樊伉这个儿子的,时常会派遣随扈武阜王回借着巡营的理由去探望樊伉,所以对樊伉那边的情况不说了如指掌,大体还是有个数的。

说到这个樊哙还挺惊讶的。

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挺能折腾,赚钱更是一把好手,可养马?

从小到大他连马都没见过几回,什么时候居然这么会养马了?

听武阜和王回的语气简直把樊伉养的马奉成神驹,好听的话跟不要钱似地直往外冒,说得他都有些心动了。

名将爱好马,樊哙身为大将军,戎马征战几十年,骑得最多的还是驴,马都很少骑,好马就更不用说了,见都见得少。

听部将吹捧的次数多了,樊哙也不禁期待起来。

樊伉是他儿子,真养出好马,他这个做阿翁的应该有份吧。

樊哙暗戳戳地想着。

机会很快就来了。

登基四年的新帝终于娶妻,妻子是栎阳内史长修平侯杜恬的女儿。

新帝娶妻乃是大事,如若不出意外,这位长修平侯家的千金以后就是大汉朝的皇后,惠帝和太后都下旨如樊哙樊伉父子回京。

说是庆贺,其实内情并没有如此简单。

这几年樊伉身在外地,京中的事情却并不陌生,吕媭隔三差五便会派家臣给樊伉送信,开始不过说些家长里短,没甚营养的话,再亲的母子每个月雷打不动地三四封信,时日长了也没甚话好说,吕媭便将京中发生的一些大事说与他听。

比如吕产吕禄兄弟日渐长进,又升了官儿,又比如新任的丞相一职终于有了定论,乃是安国侯王陵。这位安国侯秉性耿直,倒是颇得新帝信任,就是与太后吕雉偶尔有些政见不合。

原因说来也简单。

惠帝仁孝,事吕后十分尊重,凡事皆与她商量,吕后养尊处优几年,性子日渐骄矜起来,见兄长二人对大汉有功,有心想立吕氏一族为王,不想朝议之时受到朝臣的抵制,尤以王陵为最。

昔年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而今吕氏,非约也。

高皇帝在位时就因异姓王势大,恐他死后儿子不足,无法压制异姓诸王而屡屡生出铲除异姓诸王的心思,第一个被拿来杀鸡儆猴的就是楚王韩信。

惠帝年岁渐长,于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虽仁善,却也知异姓王侯的存在终是对汉王室的一大威胁,废异姓王侯只是早晚的事,这个时候他自然不愿再加封几个异姓王为他或是他的继承者增加麻烦。

当然,他对两位舅舅甚至樊哙这位姨父都是十分信任的,但为天下苍生着想,大汉只需要一个汉王室,那些国中之国的诸侯国还是消失的好。

只不过他比较倾向于采纳樊伉当初提出的推恩令之策这样温和怀柔的手段,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一步削弱诸候国的实力,而不是像刘邦那样直接逼反诸王,进而武力镇压。

一个想大封诸吕,扶持娘家势力,一个想竭力维护刘姓汉室的利益,这个时候这对大汉朝最尊贵的母子之间已经因为政见不合而开始生出嫌隙。

如果可能,樊伉还真不想挑这种敏感的时候回京。

樊伉私下里猜测,这其中说不得也有他阿母的意思,吕媭每回的来信中都催促他早日回京,陛下娶亲这样好的机会,吕媭又怎会错过。

这么一想,樊伉就更不想回去了。

再说马场从无到有,好不容易有了几百匹好马,他也有点舍不得。

然而吕雉有旨,再不想也要抽空回一趟长安。

出京四年,好不容易回京一次,再加上新帝大婚,自然不能两手空空,樊伉去马厩挑了几匹模样标致的小公马,再带上些好皮子就算是礼物了,反正别的奢侈之物回京后再备也不迟。

带过来的几匹小公马,路上就被樊哙以眼神暗示要过去了一匹,剩下的几匹小公马,表兄皇帝大舅吕泽二舅吕释之外加他阿母一人一匹,刚刚好。

至于其他的人,估计还得再等几年他手头的马儿多了起来后才能相送。

樊哙对于儿子的孝心很是满意,满意的同时又有些心虚。

得了儿子孝敬的礼物,他这个做阿翁的却没什么好东西回礼给儿子。

钱财吧听细君讲儿子一个人挣的比他们夫妻俩还多,奇珍异宝吧好像儿子也不稀罕,他可是连比宝石还闪亮的玻璃都能造出来的人,爵位吧儿子不到十三岁就已经自己挣得了爵位,还是只比他小一等的第十九等关内侯。

好像钱财地位儿子都不需要依靠他,樊哙骄傲的同时又有些心虚。

从来不知道后辈太能干也是一种压力,衬得他这个做阿翁太无能。

就在樊哙心虚纠结中,长安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