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2)
第26章
窗外大雪纷飞, 赵夫子的书房中点燃炭火。
赵夫子温书,准备来年的功课。
赵娘子缝补,给纪元多做两双鞋子, 去县学了穿。
三个孙儿同样在读书, 读一会累了, 就去找母亲跟祖母, 她们在隔壁房间。
那边一入冬就点了炭火,赵夫子的母亲身体不好,家里从不缺她用的炭。
过了会,赵娘子跟儿媳一起去做午饭,纪元也起来松松筋骨。
半人高的纸张用了将近一半,他的字已经有了长进。
期间三叔三婶找过来, 都被他用要读书的借口打发,对面也不敢说什么,毕竟现在整个安纪村都盯着纪元,要是他真的被打骂了, 村长都饶不了他们。
纪元冷眼看着他们, 以前小纪元被欺负, 大家多是看不到,如今只是考上一个县学,这些人态度就不同了。
中午吃过饭后,纪元照例去安叔公家照顾两头牛,虽说不用在他家吃饭了,但还是要说一声。
正好他也是去找安大海的。
安小河最近看不到人了, 他被安二娘子拘在屋里读书, 除了吃饭之外,一步也不能出去。
安大海叹气:“他也是惨, 三婶子让他明年必须考上县学。”
“但又听说,明年县学或许不招那么多人,更难考。”
安大海心知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既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什么人逼迫。
如今能看懂契约,会记账,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纪元也不好说什么,读书之艰难,大家有目共睹。
除了纪元。
纪元才学了不到一年,就能在六百多人当中进了前二十,这份天资,不是谁都有的。
“你什么时候去县里?到时候让我爹送你去。”
纪元道:“正月十六当日,跟李廷约好了,安村长说让安五叔送我们过去。”
堡李村的李廷,今年十五,也考中县学,得到消息后便托人带了信过来,得知纪元也考中了,自然约着一起上学。
纪元过来,也是拜托大海没事多去看看小黄。
虽然他现在已经把小黄劝好,三叔三婶也能喂了,但牛都有犟脾气,难免会出差错。
而且那两人又懒,说不定养不好。
“放心,开春各处都要租牛,躺着赚钱的事,他们说什么都会照顾的。”大海直接道,“我也会帮你看着。”
话说着,正好出来透气的安小河看到他们两个,下意识扭头就走。
安小河之前跟纪元关系缓和了些,现在又回到原样。
成绩这东西,确实招人嫉恨。
纪元无奈,他们虽然是竞争对手,却也是同其他六百多人一起竞争,自己的名额,跟别人没有关系。
这是他凭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走吧,去看看小黄,我也跟它说几句话。”纪元道。
他穿越到这个世界,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小黄,若不是因为它,去年倒春寒的时候估计都过不去。
也因为小黄,自己在安叔公家蹭到饭,小黄对他,是有恩情的。
只是去三叔家中,三叔三婶对他横眉冷对,却也不敢再说什么。
毕竟纪元要是故意给小黄使坏,让他们不能喂牛,那就完了。
他们儿子纪利在县城当学徒也需要银子,他们还指望黄牛多挣点钱呢。
两人只当没看到,直接躲在屋子里。
安大海故意道:“纪元!回头去了县学,可别忘了我们啊!”
纪元看看里面,去跟小黄说话。
都说牛是有感情的,小黄也确实感受到纪元的道别。
这段时间,纪元来的也少了。
“再过半个月,我就要离开安纪村了,到时候你可要好好吃饭,长成大壮牛。”纪元拍拍小黄,“不能挑食。”
啰啰嗦嗦半天,纪元才离开。
他去县城之前还会过来看的。
说话间,腊月过去。
大年三十晚上,纪元在赵夫子家放了鞭炮,吃了年夜饭,剩下的时间也算是练字?
赵夫子家有二十多本书,在这期间,夫子让他一一抄录,等到县学再仔细研读。
读书人嗜书如命,纸张又容易损毁,能让学生翻动抄写,是赵夫子对他的信任。
忙了二十多天,总算把所有书都抄下来。
只是抄的迅速,纪元还未理解。
等到正月十五晚上,纪元跟小黄告别之后,又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先带些厚衣服过后,等天气暖和再来取薄一些的,被褥给你缝厚了些,夜晚不要着凉,还有两双鞋,都带上有个换洗。”赵娘子说着,把东西再次清点。
纪元之前的小竹篮,也被他换成书箱,趁着走街串巷货郎来的时候买的。
虽然是最便宜的书箱,但放置笔墨纸砚,绝对没问题。
纸张他只带走一部分,剩下的留给赵夫子,到了正荣县还可以再来。
还有身上的一两六钱,被他小心翼翼放起来。
这可是他读书的钱。
虽然不多,但要格外小心。
在村里花销不大,既能蹭饭,偶尔还能借着小黄从三叔三婶那要钱,还能去挖野菜中药。
去了县城,这些可全都没了。
有种要坐吃山空的感觉。
而且县学免学费就罢了,但只免一部分学杂,纪元估摸着,平日还要交钱。
一切都要等去了县学再说。
第二日一早,李廷已经在门外等着了,看到纪元第一句是:“纪元,过个年你是不是长高了?”
纪元惊喜道:“是吗?”
又长大一岁,身高确实要长了!
上辈子的他一米八五,这辈子可不要当矮子。
跟赵夫子道别后,纪元跟李廷去村口找安五叔,安五叔也早早等着,就等送这两个学生去县学,说不定他的车上,还能出两个秀才老爷呢!
纪元远远看着,又对赵夫子挥挥手。
赵夫子最近忙的很。
跟纪元猜的差不多。
去年腊月他被县学录取时,县学发了那么多东西,被全村人看在眼中。
刚翻过年,就有村里人带着礼物来找赵夫子,想求夫子收下学生。
从初六之后,就没断过。
所以赵夫子也不能多送。
纪元估算着,今年赵夫子的私塾里,至少有二三十学生,再多的也有可能。
这样真好,那夫子家的生活也可以改善不少。
都说书中自有千钟粟,这话确实也没错。
但这话不能再赵夫子面前讲,否则要说没有读书人的风骨了。
李廷没看到纪元的走神,还在兴奋道:“终于可以搬出家门了,在县学也能自由些。”
纪元看向他,知道李廷母亲早亡,继母看他不顺眼,所以想出来。
不过自己的理由也差不多。
离开三叔三婶,日子一定更轻快。
但他这会想的,还是赵夫子嘱咐他的话。
昨天晚上,赵夫子又问了他那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