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150章(1 / 2)

第150章

化远四十二年十二月。

过了十九生辰的纪元, 已经完全熟悉这个世界。

十九岁。

其他学生还在读书的年纪,他已经在此地做了近四年的长官。

在他离开之前,很多东西, 还是要交代清楚。

即将成为刘知州的刘同知, 在交接的时候, 才知道纪大人手头的事情到底有多少。

身为一地知州, 从赋税考核,官员考核,百姓考核,宣布政令,再到总领下面各地。

这些话说起来笼统,若有心的, 自然觉得每一件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若想混日子的,其实也无所谓,也没人会真的去管当地长官做了什么。

偏偏纪元是前者。

刘同知也是前者,只是之前的他不得其法。

现在虽然还没完全接手本地的事情, 但他打定主意了, 直接萧规曹随。

第一项事, 便是继续修路修桥。

特别是宁安州本地的桥梁,大大方便各个寨子的百姓。

有些地方,原本要绕路几个时辰才能到。

现在修好桥梁,不到一刻钟,也就通过了。

宁安州近一半的桥梁道路,都由程大人设计好, 他们只要按照要求建设就好。

只是程大人现在情况不好, 剩下的一半设计,则要再等等。

所以刘同知把照顾好程大人一家, 也写在自己小本本上。

第二项事情,平衡好商贾跟农户之间的关系。

商贾依靠本地赚钱,那就要给当地农户让利,更要保证本地的耕地。

这点,可以依靠伐木会。

同样也要警惕伐木会内部权力过剩,若伐木会形成欺男霸女的组织,便要组织张将军去处理。

纪大人也说过,所以伐木会的审核要很严格。

总之张将军,伐木会,商会,三方牵制之下,还要懂得教化,那就是学习知识,让更多人明白更多道理。

那第三项,便是本地的教学了。

依照刘同知的私心来看,他更希望程亦珊一直做本地官学的管事。

先不说程亦珊的学问比他还厉害,再者,她的叔叔如今在武新府府学做训导,怎么看都对本地极好。

再者,程小姐做事严谨细致,本地州学能发展得这样快,甚至都要准备第二次县试跟女试,也是程小姐一手扶起来。

后面还有很多事情。

什么当地指挥营的粮草,有机会就给当地补充盔甲兵器,加强训练。

每两年就要清查土地,修缮水渠,维护各种水系的水池等等。

再者,每年一定要多多种树,万不能竭泽而渔。

还有本地的普法行动。

这也是纪元遗憾的点之一。

天齐国的律法还是很完善的,普法很重要,也能避免很多争端。

只要当地百姓懂法,知道什么情况不对劲,那些豪绅们便不敢肆意妄为。

知对知错,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这件事要由刘同知来做,刘同知点头,把这点重点标记。

后面还有本地耕牛的事。

如今的宁安州,已经达到两户一头牛。

虽说人均有牛,还需要继续努力,但两户一头牛,绝对冠绝整个天齐国。

可能也因此,本地开荒的田地数量,也是天齐国首屈一指的。

刘同知一定会继续保持的。

最后的最后。

便是培育良种了。

本地的官田,基本都用来培育良种。

这也是他们衙门不缺银子,放在其他衙门,田地都要用来种粮食,供衙门众人吃喝,哪有这种闲工夫。

原本的宁安州官田,也是一半一半,一半种粮食,一半做试验田。

但到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

良种极为重要这件事,深刻印在当地人的心里。

虽说这次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分到七九三号的良种,但给当地带来很大的鼓舞。

只要粮食增产,让他们做什么都行。

所以,培育良种,增产这种事,一定要走。

后续还可以把当地各种果树,甚至蘑菇都拿来培育,当地的蘑菇非常好吃,可以晒成干卖出去。

当地农户也可以多一分收入。

刘同知写了不知道多少字,终于交接了一半。

一半!

剩下稳定物价,盘查来往商贾,维护当地治安,还要想办法警惕景国。

纪大人的脑子能不能也借他一半啊!

好在黄同知可以帮他分担不少。

黄同知也就是当年的黄夫子,他对此也啧啧称奇。

他也做了十多年的官,还从未见过这样的长官。

此事若是老赵知道,必然会很欣慰吧。

他的学生,真的很厉害,也真的为百姓考虑。

一直到过年,整个衙门算是松口气。

一年到头,就这几天长假啊。

但很多人发现,他们好像习惯忙碌了?

主要是这些忙碌,真的很有意义。

本地百姓也真的看得见。

所以大家没事就往官田跑,还去种植七九三号稻种的农田里看看。

其实如今的占城稻七十九号已经是第四代了。

但大家已经习惯喊七九三,毕竟也是从三代开始,产量慢慢增加的。

这稻子长得特别快,扎根也牢固。

要说不好的地方,大概就是味道一般。

不过本地人,还没有到追求味道的阶段,能吃就行了。

纪元在田间走着,无意间看到一片水冬瓜树。

看这个树木,虽然看着很高,但像是新种的?

因为这一片树木,跟其他树木看着很不一样。

纪元身边的小吏柴烽还问了老农,附近的农人道:“就是您让我们种的啊。”

我让种的?

三四年前那一批水冬瓜树?

竟然长得这样高了?

看着有四五米的样子,想来再种个几年,又能给当地人创收。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纪元的感慨也只在一会,他还要手头的事情做完呢。

跟着的柴烽不由得沮丧。

虽说纪大人离开之后,他依旧跟着刘知州做事,同样是知州身边的小吏。

但这感觉,怎么那么不同啊。

别看纪大人年纪小,却比他要稳重多,聪明更不用提了。

他们这些人加起来,也没纪大人聪明吧。

可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也没什么用了。

最让人难过的,大概是,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吧。

天南海北的,再见一面,真的不可能。

这份难过,再看到纪知州行李的时候,更甚了。

纪元所谓的收拾东西,其实就是把东西归置好。

带来的几大箱书籍,之前已经送到州学大半,剩下的他还要用,现在也可以打包到州学的藏书阁了。

除了这些年练习的画作之外,其他的也没什么东西。

这些画作,纪元挑了比较好的,一部分送给柴烽,再有程教谕,以及程亦珊,还留另一部分给邬人豪。

不是他自恋,要到处送画,而是这东西可以卖钱。

若有个什么急用,肯定是可以出手的。

对于这些人,所谓的马甲,也不必隐藏的。

再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东西。

柴烽发现,除了几身日常的衣服之外,也就是官服,鞋子也是这般。

其他的,再无更多东西了。

他们纪大人在这过了快四年,就这么多东西吗?

哦,还有一头牛,小黄。

可纪大人依旧不打算带走。

先不说他一路回京,还要再赴任,带着小黄多有不便。

纪元本身也想让小黄留在程家,这里更安稳,他也信任程小姐可以照顾得很好。

所以收拾之后,发现根本没几样东西?

随便收拾个包裹就能离开?

就连回京的马匹都要租用。

这,这他们纪大人,怎么过的日子啊。

不对,他们纪大人没事就在书房做事。

纪元见东西简单,索性放那吧,他之前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啊。

不过现在更要紧的,还是那一千多亩田地。

普通农户们,种了七九三。

他们要算好各个阶段的生长时间,时时记录每个阶段的生长情况。

这是他离开之前,最后一次见证占城稻的生长,肯定要格外关注。

只要七九三能保持在四百斤左右的产量。

那这个研究就是有价值。

虽然纪元知道,占城稻的潜力还不止于此,所以这个研究要一直持续下去。

甚至不止宁安持续下去。

若整个滇州府,乃至天齐国,最好一起研究。

可惜了,他若是提起此事,一定会被反对。

不是这件事不好,而是他如今已经是李首辅那边的人,还跟楚大学士那边有纠葛。

无论怎么说,对方一定会阻止。

毕竟,百姓的利益算什么,高产的粮食又算什么。

只要能把这件事按下去,那就行了。

双方因为高产良种,所以握手言和的戏码,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即使对方知道这件事极好,也会反对。

他离开京城那会,党争已经很严重了。

三四年过去,只会愈演愈烈。

这辆狂奔的党争马车,绝对不会停下。

说句不好听的,便是老皇帝出面,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更别说,老皇帝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所以此事要做,却也要秘密地做。

纪元从不知道,想做一件正儿八经的事情,竟然如此艰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