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217章 给刘邦灌鸡汤(2 / 2)

洛亦听到刘邦所言,话中之中就带上了一丝亲近,毕竟刘邦愿意把这个关系拉出来,就证明他是带着善意的,于是笑着问道:“原来如此,那倒是一家人了,沛公这是要率领众英豪往何处去?”刘邦便道:“听闻在江东洛氏和项氏一同起兵反秦,要聚集天下英豪,我正要带着众兄弟前往投靠,没想到在路上竟然遇到了您,直接省去了时间。”

洛亦带着些许自豪的说道:“在江东之地反秦的是亦的大兄陵,洛氏当今的家主。大兄有无与伦比的智慧,他的眼光能够看透世间一切的迷雾,他的谋略没有不成功的。

家族千年的历史上,能胜过大兄的,不过先祖文公、宣公等寥寥数人而已。

只要大兄出手,暴秦唯一的结局就是灭亡。”

萧何和刘邦对视一眼,洛氏嫡系传承千年,不知道有多少才智之士,但是现在却对这位大兄如此推崇。

洛文公和洛宣公那都是什么神人啊,名为臣子,实为君王,数遍诸夏数千年,他们都能算得上是圣王了,现在公子亦用这两位来比这位大兄陵,真是至高的赞誉。

刘邦笑着赞叹道:“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洛氏却出现了您大兄这样的贤能之士,这难道是偶然吗?想必是素王派遣他来到人间要诛灭暴秦,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了。

有了洛氏的带领,想必我们定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了,公子,还请允许我等随您一起前往与山东英豪会盟,我等出身寒微,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参与?”

这就显示出刘邦的不同了,他是个不愿意屈居人下的人,即便是洛氏,虽然他希望能够从洛氏这里得到一些好处,甚至得到洛氏的帮助和看重,但是他是不愿意失去自己对势力的控制的,即便是洛氏也不行。

洛亦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反而更是惊异的望着刘邦,心中对他的评价改变了一点,这是一位有人主资质的豪杰,只是不知道资质怎么样,这还需要后续的不断观察。

人主资质是一种很罕见的东西,这玩意和个人能力的关系不太大,许多各方面能力爆表的人,都只能做臣子,不能做君主,这是一种思维的不同,刘邦恰恰是拥有这种思维的人。

本来项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拥有着巨大的性格缺陷,而且都是对于做人主比较致命的。

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给他嫁女儿,或许能够通过亲人来影响他。

不过洛氏还没有彻底放弃他,毕竟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但出于谨慎,还是开始物色新的人选。

现在刘邦在洛亦的面前展现出了这方面的特质,而且他的妻子还出身姜姓吕氏,刘邦仅仅几句话就让自己出现在了洛氏的考察序列之中。

“沛公,您是出身山东的英豪,还有这么多义军愿意追随您,若是您没有资格参加会盟,还有谁值得参加呢?

您说自己身份寒微,但是陈胜出身农夫,却不妨碍他是首倡起义的英豪,他称陈王,大兄陵曾言,陈胜并不因为称王而尊贵,恰恰相反,陈王的称呼因为陈胜的存在而显贵。

这世上最尊贵的从来不是血脉,而是德行和能力。

正如先祖素王,素王的本意是,没有居于王位却有王的品德和功绩,先祖的功绩和品德难道还有人可以超越吗?

千年以来,难道还有人可以使用素王这个称呼吗?

这诸夏煌煌的大地之上,难道还有任何一个人有面目使用素王这个称呼来赞扬自己吗?”

刘邦斩钉截铁道:“当然是没有的,素王是真正的功盖三皇,德迈五帝,若是没有素王,恐怕现在就没有诸夏,我们这些人难道还会出现在世上吗?”

就连追随刘邦的众人都是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姬昭穿越来的这个世界,是最高难度,这可不仅仅是时间节点的问题。

作为前期最大的主线,诸夏和蛮夷之间的争锋是非常凶猛的,甚至是远远超过真实历史上的,尤其是还有殷商遗族作乱。

姬昭东征到底攻灭了多少部族,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计算的清楚,反正在诸国的大城之下都能够见到昔年各种万人坑的痕迹。

这是洛氏最荣耀的历史,在诸夏之中不断宣扬,虽然始皇帝试图抹掉这些,但是短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成功的。

洛亦朗声笑道:“沛公,您或许不像其他的义军一样,是所谓六国贵族甚至六国王族的后裔,但是真正的大丈夫从来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贵种。

您是沛公,若是有朝一日,您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沛这个字眼变得像是昭这个字眼一样尊贵,这难道不是最快意的事情吗?”

刘邦闻言一愣,他实在是没想到洛亦会对他说这些,这些心灵鸡汤对刘邦这种人是非常有用的,这是洛亦和他的妹妹洛采所学来的。

反正善意和鼓励不要钱,那就多说一点,天下风云乱起的时候,谁知道哪一位英豪能乘风而起,现在多释放善意,日后的退路和底牌就会多很多。

“公子,我实在不知该说什么,若是有朝一日能富贵,定然不会忘记您今日的善言。”

洛亦走到刘邦身边大声笑道:“您定然会富贵的!”

众人哈哈大笑,便一同结伴而行。

————

高祖于长乐饮宴,酒过三巡,与英侯曰:“旧年初见,朕身份寒微,卿以礼相待,朕不敢或忘。”

英侯曰:“陛下天纵英姿,异于常人,臣观陛下之云顶有紫气盘踞,先祖素王言:紫气东来,圣人出世,此乃天生尊贵之相,故臣不敢怠慢。”

高祖飒然,乃赐邑千户,英侯荣恩之重,一时无量。——《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