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远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容,眼神却深邃了几分,他点了点头:“东沐书记考虑得很周全,看来市委已经有了通盘考虑。这样我就放心了。改革嘛,就是要多听取不同意见,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欢迎高书记有时间到晋阳指导工作……”
这次常委会上的交锋,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
李东沐敏锐地察觉到,高志远正在将斗争的焦点,从具体的改革措施,引向更宏观的改革方向和舆论层面。
有些事情越是担心,来的就越快。
几天之后,《河东日报》“基层之声”栏目,刊登了一篇来自“晋阳市某社区医院医生”的来信,反映市级大医院专家号越来越难挂,优质资源都集中到了少数几家医院,社区医院门可罗雀,技术提升缓慢,隐晦地表达了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担忧和不满。
这篇文章,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虽然波澜不大,却精准地契合了高志远在常委会上提出的“均衡性”问题,开始在舆论层面制造一种“晋阳医改只顾抬头看天,不顾脚下走路”的外在评价。
李东沐意识到,必须尽快在“强基层”方面拿出更可见、可感的成效,才能彻底堵住高志远等人的嘴。
他指示卫健委主任张建国,加快推动专科联盟框架下的专家下沉工作,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
只是,改革的道路上始终都是崎岖坎坷的。
就在晋阳市组织一次一附院专家到两家社区医院进行大型义诊和带教活动时,意外发生了。
晋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附院心内科副主任带教的年轻社区医生,在接诊一位胸闷的老年患者时,根据所学知识,发现了他心电图出现了轻微改变,于是建议患者转往一附院进一步检查。
这本是一个符合规范、负责任的处理,但患者家属却情绪激动,认为社区医院和一附院是串通好的,就是为了把病人往大医院推,好多赚钱,甚至在现场与医生发生了争执,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虽然最终在工作人员调解下平息,但这件事却被在场的一些人拍下视频,断章取义地发到了网上,配以“晋阳医改专家下沉变味?社区医院成大医院导流站”等吸引眼球的标题。
这个小小的医疗纠纷,经过别有用心的人的放大和扭曲,迅速在本地一些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发酵,与之前《河东日报》那篇文章相互呼应,形成了一股质疑晋阳医改“加重群众负担”、“形式主义”的声浪。
市长周卫国满是怒气的向李东沐抱怨起来:“书记,你看这事闹的。我们好心好意组织专家下沉,结果倒落下个导流的骂名,这背后肯定有人推波助澜。”
李东沐看着网上那些充满误导性的评论,脸色平静:“意料之中。他们正面阻挠不了,就开始搞这些小动作了。目的就是要混淆视听,打击我们改革的声音和士气。”
“要不要让宣传部出面澄清一下?或者联系网信办处理一下这些不实信息?”周卫国建议道。
“澄清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方法。简单的删帖或者官方声明,效果不一定好,反而可能让人觉得我们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