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86章 朱厚照的胡搅蛮缠(1 / 2)

朱厚照的老爹弘治皇帝时有三个着名阁臣,李东阳、刘健、谢迁。

时人称其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翻译翻译,就是说李东阳善于谋划但没有足够的决断力,刘健敢打敢拼但脑子不是太够用,而谢迁是个不粘锅,废话文学集大成者。

朱厚照很清楚他们的作风,知道他们靠不住,所以一继位就重用刘瑾等太监,与文官争权。

刘健气不过,拉着李东阳和谢迁请辞。

朱厚照准了,但没完全准。

他只让刘健和谢迁回老家了,独留李东阳做内阁首辅,看中的就是李东阳好谋无断、犹豫不决的性格。

自正德元年开始,李东阳多次请辞或借故请假。

正德只批假条,不批辞呈,就是不肯放李东阳走,反而各种找理由给他加官进勋,把他架在火上烤,弄得李东阳痛并快乐着。

随着朱厚照这一单独点名,李东阳好谋无断的性格再次体现了出来。

他的内心开始频繁波动。

原来陛下故意提开海的事儿,是为了用宝钞、内阁等事来堵不想开海的官员的嘴。

这说明官员们的不断上奏已经让陛下烦透了。

若此时我们依旧坚持海禁,那内阁制度又该用什么理由继续维持?

我们又该怎么拒绝那废纸一样的宝钞?

为今之计,只有转而支持开海,阐明个中利害,舍小保大。

可是这话不能由老夫来说。

否则少不了一个迎合上意、贪恋权位的评价。

届时朝野沸腾,老夫还要不要名声了?

但陛下已经点名,想不开口也不行啊。

“……不如还是听听大臣们的想法?”考虑了半天,李东阳也只憋出了一句推托之词。

一众等着他拿主意的官员不禁有些失望。

朱厚照却很满意,笑了笑,继续紧逼:“朕要恢复祖制,废除内阁制度,你这个内阁首辅不说话,却让别人说?”

“这……。”

“若你觉得内阁制度不该废,也就是说你觉得祖制并非不可更改,那这么多人上书继续海禁的奏折,你这个内阁首辅为何装作没看见?

还是说你对开海本身就有意见?既然如此,为何你不上书直言?”

“啊这……。”

见这位老上司被难住,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看不下去了:“陛下,祖宗成法不可变,但也得看实际状况。

宝钞自洪武年间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贬值严重,此时再以它为主要俸禄,官员们会饿死。

至于内阁,虽然太祖爷时并未成立,但已有四殿两阁六位大学士,如明初着名大臣吴沉,便是首位东阁大学士。

而到了永乐一朝,太宗下令正式成立内阁,这祖宗二字中,自然包括太宗陛下。

海禁则不同,开海之后,百姓纷纷涌出大明去经商,风险太大,不好管理,且长此以往,种田的农民都没心思侍弄土地,国家岂能稳定?”

朱厚照反驳:“开海之后国库税收暴增,杨阁老你是一点不提啊。

如今之内阁的权柄比太祖太宗时不知高了多少,你也是置若罔闻。

朕懂了,对你们有利的祖宗之法便想尽办法支持,反之则想尽办法诋毁,对吧?”

杨廷和张了张嘴,有心继续狡辩,终是没有开口。

作为朱厚照在东宫时的师父之一,杨廷和太清楚自己这位弟子的口才和思维,深知若是继续争辩下去,对方嘴里指不定还要吐出什么惊世之语,最终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见杨廷和也被问住,李东阳不得不接过话头:“陛下,臣保证以后不会再有官员就开海之事上折子。”

朱厚照逼问:“若还有呢?”

“那臣就亲自去找他,绝不劳烦陛下。”

“内阁首辅就是内阁首辅,真能为朕分忧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