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找人(2 / 2)
旁的不论,只他能任由旁人对印刷术指指点点这一点就很了不得。若被指指点点的是他们的作品,多少也得上前分辩几句,但那边都快打起来了,李承乾还兴致勃勃地看热闹呢。
这份心性,真是难得。
子和笑道:“那是,反正我们怎么说人家也不会听。”
蓝衣青年:“哈哈哈哈哈。”
现在再听这句话更扎心了呢!幸好快打起来的那边不知道,否则只怕要当场吐血。
而此时楼上,大家正商量着去哪吃饭。
西市食肆不少,好的和差些的都有,大家口味和经济情况不一样,不免有些纠结。
李承乾小手一挥,大气道:“今天我请客,咱们去香来楼!”
编辑们笑道:“今日王爷得以晋封,是大喜事!”
李承乾得意地晃晃小脑袋:“是哒是哒。”
香来楼自然好,只是饭菜价格太高,欧阳询让李承乾换一家,李承乾拍着小胸脯道:“大家不用跟我客气,我很有钱哦!只要你们好好写稿子,早点帮我找到孙思邈就可以了。”
这个杜荷可以作证,李承乾卖玩具、蛋糕和香皂赚了不少钱,李世民和长孙氏一点都没要,全都给他了。更别说他还有那么多好东西,随便拿一件出来都很值钱。
众人呼啦啦地转战香来楼,经过大堂时吸引了所有人注意,编辑们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在原先的圈层颇有名气,在场之人就算不认识全部编辑,多少也能认出一两个。
知道这里都是《长安日报》的人,吵得不可开交的两拨人讪讪闭嘴,给他们行礼问好。
李承乾见宾王三个还在,高兴地冲他们挥挥手,宾王也就罢了,蓝衣青年和子和的回礼就显得有点僵硬。
李承乾没放在心上,蹦蹦跳跳随着欧阳询他们走了。
出了茶肆,街头巷尾也都是讨论报纸的声音。
年轻编辑嘿嘿一笑:“咱们王爷出手就是不一般,谁找人能找出这么大的动静?”
是的,身为报社的编辑,和李承乾算是共事过一段时间,编辑部的人都知道李承乾办报纸就是为了找孙思邈给杜如晦治病,都被他的大手笔震到过。
别人找人:派人出去打听、跟亲戚朋友打听、跟见过对方的人打听,总之就是各种打听。
李承乾找人:办一份报纸让天下人看见,在上面直接告诉孙思邈:我在找你!
不能比不能比。
有个编辑啧啧道:“若百姓知道孙思邈只是一位医者,不知他们会不会失望?”
“为什么要失望,孙思邈很厉害啊。”李承乾说,“如果不是孙思邈,可能都不会有报纸。”
办应该还是会办的,只是不会这么早而已。
年轻编辑也颇为感慨,第一期里最不起眼的孙思邈,谁知道他才是《长安日报》创办的初心呢?
这可真是……想赋诗一首了。
*
李承乾带众人奔赴香来楼,豪爽地点了一大桌子菜。
杜构嘴角抽了抽,香来楼的菜不便宜,这么多菜得大几十两银子吧?
他拉着杜荷和李承乾商量:“今日请客也是为了我阿耶,我与杜荷也出一份吧。”
李承乾看了杜荷一眼,非常疑惑:“你们还有钱吗?”
根据他对杜荷的了解,此人最多能存下两个月的月例,给他买贺礼就该花光光了。
果然杜荷垂头耷脑,显然荷包比脸还干净。
杜构恨铁不成钢看他一眼,杜荷因为是李承乾的伴读,家里每月给他的例银不少,谁知道这小子一点不攒,竟全给花了!
他算了算自己的小金库,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有二十两银子,不是很多……”
杜荷扯了扯杜构的袖子,小声说:“大哥,其实我们不用给承乾银子的,你攒二十多两不容易,但承乾不缺这点钱。”
杜构不赞同道:“就算大郎君有钱,那也是他自己的,与我们无关。我们没有理由用他的钱。”
杜构是真有点生气了,若杜荷只是大手大脚也就罢了,但贪小便宜到李承乾身上,日后可是要吃大亏的。
若非现在人多,他定要好好教训弟弟一顿,现在也只能用眼神剜他一下做为震慑。
杜荷确实被震慑到了,弱弱地不敢说话。
李承乾见状替杜荷解释:“杜荷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觉得我们是好朋友,不用计较这么多。”
杜荷连连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
李承乾笑眯眯道:“杜荷平时经常给我带零食,还帮我打人,我帮他是应该哒。再说也不全是为了杜伯父,还是为我庆祝哦。”
杜构已经听不下去后面的话了,他默默盯着杜荷:“你还打架了?”
杜荷只觉得奇冤:“我只是说一说,还没真的动手!”
杜构轻哼一声,没跟他计较。他有点羡慕地说:“你们感情好是你们的事,我却不能理所当然。”坚持要承担一部分饭钱。
李承乾只好答应了,鉴于杜构没带钱在身上,回头会给他送到王府。
说到这个,杜构迟疑道:“郎君带钱了吗?”
“只带了一点点,”李承乾抬起下巴神气道,“但我可以刷脸!”
杜构:“?”
杜荷给杜构科普了一下李承乾因为皇孙锅被香来楼老板追着免单的事迹,李承乾说蹭一顿就蹭一顿,之后吃饭都会给钱。但不方便的时候他可以刷脸,之后再叫人把钱送过来就行。
杜构啧啧称奇:“你们这日子过得也太热闹了。”
李承乾和杜荷嘿嘿一笑。
吃过饭,大家也就各回各家了。
之后一段时间报纸持续火热。随着订阅制度和印刷数量增多,普通百姓也能买到报纸了。
《长安日报》售价不算很高,一份报纸三文钱,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如果嫌天天买报纸太贵,可以和同窗或者邻居合作,今天你买明天我买,大家一起看,看完还能探讨一下,乐趣翻倍。
实在找不到人一起,也可以到街头走一走,到处都是讨论报纸新闻的人,甚至还有人当众念报纸。
各家茶肆酒肆也发现商机,安排专人在店里读报解报,成功吸引大量客人。
长安城熟人见面的口头禅从“你今天用什么香味的香皂”变成“今天看/听报了吗?”,聊天内容也从左邻吃了什么好东西,右舍办了什么缺德事,变成今天大唐发生了什么,昨天长安那件事是怎么处理的。
报纸上每天都有新鲜事,但有两点一直没变,一是李渊亲自题写的刊名,二就是寻找孙思邈的启事。
一连大半个月都是如此,原本不起眼的新闻也变得瞩目了,所有人都在猜测孙思邈是谁。
人一多,消息也就通了。
知道孙思邈不是想象中的大贤,而是一位神医,吃瓜群众失望的同时,心眼子也开始活络。
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找人,那他们是不是也可以?
我大姨小叔子家的二闺女两年前被拍花子拍走了,不知道能不能找回来?
当然说出这个想法的人很快就被身边人打醒了:知道孙思邈是什么人吗?知道是什么人寻孙思邈吗?那报纸是想上就能上的?
期间长安各大书铺开始正式出售印刷书籍,价格比手抄书低一半不止。
这段时间关于印刷术和手抄书的争吵一直没停过,倒是令印刷书的好处越发广为人知,原本没当回事的人也注意到了,印刷书甫一推出便大受欢迎,销量一路走高。就连长安各个私塾的学生都变多了。
事实胜于雄辩,反对党再怎么骂骂咧咧,也挡不住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李承乾说话算话,走后门给炕孵法做了个推广,顺便给铅笔和铁锅也做了一个——当然是给钱的,公是公私是私嘛。顺便向编辑们科普了一下广告的概念。
如今孔颖达和李世民工作好做了很多,报社方面也在等找孙思邈的反馈,只等有结果了好做为案例接广告。
李承乾则是积分疯涨,每天早上看积分,都会发现它又高到了一个新程度,高兴地合不拢嘴:“果然得有曝光才行,报纸真是太有用啦。”
报纸热度这么高,自然有人将之带往外地,还有商家低价收旧报纸,带到外地卖出去就是一笔不菲的收益。
消息自然也随之被送到了大唐各处,然而李承乾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孙思邈的消息。
小蘑菇叹气:[孙思邈还没看到消息吗?]
系统道:[可能报纸还没传那么远,也可能孙思邈跑到什么偏僻地方去了,或者他不想来长安,所以看到了也当没看到。]
这些都有可能,李承乾托着腮帮子想该怎么办。
其实不一定非要孙思邈,反正他现在积分多了,给杜如晦买一瓶药剂不算很心疼。但想了想还是不甘心,李承乾跑到长安日报社,让他们把寻人启事的词改了改。
第二天读者就惊奇地发现,寻找孙思邈的消息后面加了一句:提供消息者,一经核实必有重谢!
不用多久,长安日报社就收到了很多跟孙思邈有关的消息,有见过他的,有被他治过病的,这些消息自然由秦王府的人收集,差不多的都会给上一点辛苦费,并保证查证属实后会将赠予重金。
本来就是提供个消息,几句话的功夫,能换上一点钱已经很满足了,百姓并没有什么意见。
根据这些消息大致能推测出孙思邈的位置,比李世民收到的消息更精准,李承乾告诉李世民,让他往这个方向寻找。
一切安排妥当,李承乾忍不住站在院子里叉腰大笑,非常猖狂非常中二:“孙思邈,你是逃不出我手掌心哒!”
仆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