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蔡玄感更是急切地补充道:“若是有心人趁机作乱,该如何是好?”
长孙无忌听后,沉吟片刻,缓缓道:“诸公所虑,诚为有理。”
“然陛下此举,意在体察民情,了解士子疾苦,此等亲民之心,岂可因噎废食?”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李承乾微笑道:“诸卿所忧,本宫岂能不知?”
“只是父皇此举,意在亲政爱民,彰显我皇家与士民同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宫已安排锦衣卫暗中保护,确保父皇万无一失。”
司徒典闻言,面色稍霁,却仍忧心道:“太子殿下,此事非同小可,万一……”
“司徒大人,”李承乾打断他,神色坚定,“本宫明白你的担忧,但请放心,锦衣卫乃我朝精锐,个个出身于长林军麾下嫡系,必能确保父皇安全,且此举对于凝聚士心,意义重大。”
长孙无忌听后点头赞许:“殿下所言极是,我等应支持陛下此举,同时严密保护,确保无虞。”
众臣听后,虽仍有顾虑,但见太子与赵国公都如此说,便也不再多言。
此事遂定,朝野上下,皆期待此次陛下与学子们的亲近之举,能开创一代亲民新风。
待此事落下,长孙无忌又奏道:“殿下,东宫太子妃之选,亦是国家大事,关乎皇室血脉与未来。”
“此事亦需早早定下,以安东宫之心,稳朝野之望。”
李承乾闻言,眉头微挑,轻笑道:“赵国公,父皇宫中,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位尚虚,东宫太子妃一事,何必急于一时?”
长孙无忌听后,面露难色,斟酌词句道:“殿下,太子妃乃未来国母,其选不可轻忽。”
“早日册封,既可安定人心,又有助于东宫之稳固。”
李承乾却是不以为意,摆手道:“本宫知道大人们都是好意,但本宫认为,太子妃之选,需慎之又慎。”
“不可因一时之急,而误了终身大事。”
群臣闻之,皆是面露难色,彼此相视无语。
他们心知太子殿下所言虽有理,但太子妃长期虚位,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长孙无忌见殿下坚持,也不便再劝,只得躬身道:“殿下所言极是,臣等自当遵从。”
“只是,此事还需早作打算,以免日后仓促。”
李承乾点头,微笑道:“赵国公放心,本宫,心中有数。”
“待到时机成熟,自会禀明父皇,择贤淑之女为太子妃。”
群臣见状,虽心中仍有疑虑,却也不敢再多言。
此事便暂且搁置,留待日后慢慢商议。
随后,李承乾目光转向兵部侍郎萧冕,正色询问道:“萧侍郎,关于大都督李积出征倭寇一事,准备得如何了?”
萧冕出列,恭敬回应:“启禀太子殿下,关于出征倭寇之决策,已经彻底定下。”
“万事俱备,只待吉时便可率军出征。”
“此次征战,臣已将战地大小权宜悉数交于大都督李积。”
李承乾颔首,示意萧冕继续。
萧冕接着道:“在军事策略上,臣已与李积大都督深入商讨,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
“大都督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以应对倭寇之狡诈多变。”
“再者,”萧冕继续举例说明,“在兵力调配方面,臣已按照大都督的要求,精选了精锐之士,组成了强大的征战军团。”
“李积大都督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兵力,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李承乾听后,点头赞许:“萧侍郎与李积大都督的配合,本宫甚感欣慰。”
“此次出征,务必全力以赴,争取早日凯旋。”
萧冕躬身道:“殿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
退朝之后。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跟随李承乾,前往崇文殿探望圣上。
他们穿过重重宫门,来到崇文殿前。
李承乾轻轻推开门扉,一眼便望见父皇正坐在书案前,埋头苦读。
书案上堆满了卷帙浩繁的典籍。
而李世民,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一本厚重的史书。
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勾画着。
长孙无忌见状,轻声叹息道:“陛下竟如此废寝忘食。”
房玄龄亦点头附和:“是啊,陛下为了考过春闱,实在是辛苦。”
李承乾却是一脸戏谑,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李世民身旁,猛然出声道:“父皇,儿臣来接您出宫了!”
李世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
他抬起头,双眸中血丝密布,显然已是疲惫不堪。
然而,他的脸上却露出了一丝勉强的笑容:“高明,辅机,你们来了。”
李承乾看着父皇那憔悴的面容,强忍住笑意,正色道:“父皇,您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身体要紧。”
“儿臣是特地来接您出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