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两个机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制机构,而是属于战役方向指挥机构。
比如北路军,负责的就是北部防区,而根据任务的轻重,其所辖的兵力也是会有变化的,比如这一次整编各部的时候,罗志学就把第四守备团(原第六混成旅),第六步兵团(原第七步兵旅)调给了北路军司令部所辖。西路军也同样如此,虽然暂时还只有第二守备师(欠一个守备团)这么一支部队,看似没有必要再往上设立一个军级机构,但实际不然,后续西路军还需要继续在西线作战。
根据情况罗志学也会适当的增派兵力给西路军司令的。
如此后续再增设,还不如直接保留呢。
这一番整编行动,罗志学虽然发出去了不少命令,但实际上更多还是部队番号上的变化,并没有对各防区的所辖兵力进行太大的调动。
北部和西部作战的部队还是原来的那些部队。
真正算得上比较大的变化,其实还是拟定扩编第四步兵团。
这是保乡军在第二步兵团(原第八步兵旅),第五步兵团(原第七步兵旅)之后,再一次进行的主力部队的扩张。
而且和之前直接建立全新的部队不一样,这一次罗志学是从其他主力部队里成编制抽调部队充当新部队的基干,用来缩减新部队的成军时间。
虽然这样会减弱老部队的战斗力,但是这种影响罗志学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眼看第四步兵团那边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补充了上千新兵看似有模有样后,罗志学大笔一挥。
从第五步兵团里抽调一个营为核心,补充新兵后组建第七步兵团。
从第六步兵团抽调一个营为核心,补充新兵后以组建第八步兵团。
上述各团所缺的新兵,一律从南阳府内的新兵营里的新兵进行补充。
虽然这两个团还在纸面上,不过为了免的后续麻烦,罗志学直接就把这两个团合编第四步兵旅。
该旅将会和第三步兵旅一起,合编为第二师,师长暂时由北路军司令黄丁权兼任。
随后在七月十三日,罗志学又从第一师里抽调了一千多人,作为新编第三师的基干兵力,所缺新兵由襄阳府一带新兵进行补充。
进入七月中旬后,保乡军的纸面编制,也就变成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一守备师、第二守备师、第五守备旅。
此外第一骑兵旅依旧保持了独立编制,王瞎子依旧率领着这支保乡军里最精锐的骑兵,同时罗志学还给该骑兵旅了一个骑炮兵哨的编制,后续拟定辖有六门两斤半火炮。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整编后,近卫旅依旧保持近卫旅的番号,但是却是和主力部队一样,编制直接扩充为五千多人的混成旅级编制。
但是,上述各部队看似编制大,但实际上很多部队都是空架子。
比如第二师,现在其实一共也就只有五千多人而已,连新兵都还没有补充齐全呢。
第三师更是只有千把人,想要成军最少也得两个月以上。
倒是各守备师比较齐装满员,毕竟保乡军抓获的明军以及流贼等各类战俘太多,挑挑选选总能跳出来几千人补充进去的。
一切整编完成后,罗志学也亲自率军南下了。
罗志学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南下,那是因为有哨探传来消息,南方有一股将近两万人兵力的明军正在沿着汉水北上宜城。
这个消息最终促使了罗志学亲自率领主力南下。
因为现在的宜城就已经有八九千的明军驻防了,如果再让这股两万人左右的明军顺利进入宜城,那么后续打宜城也就更麻烦了。
因此哪怕部队整编还没有完成,攻城臼炮、大口径野战炮等新式武器也没影的情况下。
罗志学还是携带了第一师(欠第四步兵团)、骑兵旅、近卫旅、第五守备旅南下。
至于后方的襄阳城,暂时由第三师和第四步兵团联手驻防。
说起来也搞笑,襄阳城现在看似有一师又一团驻防,似乎高枕无忧,但实际上总驻防兵力只有区区千把人而已……
因为第三师刚设立,连士兵都还没到位呢,现在的千人规模,大部分都是军官和士官骨干,纯士兵只有半数左右……第三师的预定士兵,都还在招募中呢。
第四步兵团倒是人员满编,然而只有百来人是老兵,其他人清一色新兵不说,而且连火枪都还没有,只能暂时拿着长矛筹数……
这一师又一团加起来,估计连一个加强的主力团都打不过……
不过现在的襄阳也属于后方了,只要前头的罗志学亲自率领的大军不惨败,那么襄阳城也就不会面临大量敌军进攻的威胁。
至于零星几百几千人的敌军长途奔袭,襄阳城的城墙、护城河以及城头上的大量旧式火炮又是用来看的。
当罗志学亲自率领着上万大军南下的时候,宜城一带的明军也是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保贼军的异动。
一时间,宜城里气氛就变得极度压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