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1361章 物价有改经济性(1 / 2)

孟浩然和王维跟在后面,懵懂地听着,二人别看家中有地,实则不会种地。

孟浩然知道农事重要,却不知道哪一样作物如何种。

眼下听李易为村民讲解耕种的具体知识,心累。

似乎任何事情对于李易来说都是精通的,包括女人生不生孩子的问题。

村民没有别的想法,习惯了。

一户人家的帐篷,一群人在听,听完了告诉给其他人。

“韭菜若不想它更辣,再多遮两层绢帛,韭菜变黄,少了叶绿素的合成,辛辣就小了。”

李易来到大棚的韭菜地中,看一看韭菜,由于光合作用少的缘故,韭菜绿得不那么深。

继续遮挡,那么就更黄。

“东主,现在还来得及吗?我家今年没种韭黄。”

村民着急,李易一说哪个东西好,他就相信哪个赚钱。

“试一下,你家又不差那点绢帛。”李易知道村民有钱。

“成!”村民答应。

“绢帛如今多少钱?”王维问孟浩然,王维家中有钱,根本不理会货币的价值。

孟浩然想一想:“五百钱?”

“一百三十钱,长安兑换。”李易回头,给出确切的价格。

一匹绢帛拿到李家庄子,就可以得到一百三十钱,不在是曾经的五百五十钱。

于是织寻常绢帛的人少了,外面的都是用来交庸和调。

朝廷还是以原来的数量收,算是朝廷吃亏,百姓得利。

有的百姓还以为朝廷傻,不知道里面的问题。

朝廷就是补贴百姓,因为有钱了,财政那么多,何必欺负百姓。

“之后绢帛的价钱会掉到八十到一百钱,再低低不下去,其本身的应用价值在那里放着。”

李易为绢帛的价格划出一个浮动区间,低于八十钱,大家都做衣服了。

放时间长的、质量不好的、糟了的绢帛价格会低,百姓拿来看看能不能制作小的衣服。

实在不行的话,做鞋、做靴子,一层一层的,用浆糊给粘在一起。

再不好的,连鞋都做不了,造纸,卖给造纸作坊,这可是好材料。

“往后棉花需要规划一下种植区域,必须是当地的粮食作物和蔬菜的地供给充足,才允许种棉花。

河西节度使那里不算,那里种是因为气候适合,当地水果好。

昼夜温差大,种大米和小麦产量低,青稞凑合,棉花在那边种一种,优选,将来是重点区域。”

李易说着绢帛,话题转到了棉花上。

河西节度使的所在正是他那时的新疆,他那时的伊斯兰教的清真比较多。

在那样的饭店里,规矩比较多,挺闹心的。

不能喝酒、不能抽烟。

许多规矩是后来加的,烟草什么时候传到伊斯兰教所在地的?之前没有,后来有了,你就禁止?

李易一般不去这样的饭店吃饭,觉得受约束,去吃饭,不是去干仗。

不应该有地域攻击,更不能民族仇恨。

“如此要少养蚕?”王维已经决定写信回家,告诉家里别雇人养蚕了。

“错,要多养蚕,丝绸值钱,咱们一匹好的锦和缎,能换回来千石的粮食,别人没有,以着丝绸者为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