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俺回来了!”五月初一,江东门外。
当朱棣心中呐喊时,江东门外左右站满了官员,足有两三千人之多。
他们都是奉命前来迎接朱棣的,不过他们也乐于迎接朱棣。
就这大半个月的情况看来,朱高煦是肯定不会继承皇位了,那朱棣当皇帝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趁着这个机会,他们得好好表现才行。
想到这里,群臣跪地,五拜三叩:“新君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们这是干什么?”朱棣很享受,可脸上还是装作无辜。
“俺起兵靖难,是不得已以兵救祸,誓除奸以安宗社,为周公之勋。”
“谁曾想俺那侄儿为奸臣所蔽,居然不明白俺的心意,反而自绝于天。”
“今天下没了皇帝,理当选择有才德的人来做新君,俺只知道带兵打仗,哪有这份福德呢?”
“此事作罢,切勿再提了。”
说罢,朱棣抖动马缰,带着丘福、房宽、王义、张辅等人穿戴甲胄进入了江东门。
群臣闻言,心里都知道朱棣要玩三辞三让那一手,因此纷纷起身。
他们乘骑骡子、驴、驽马等牲畜跟随朱棣绕了内城一圈,从西边的江东门绕行到了东边的紫金山。
在山下,数千渤海军已经接管此地,朱高煦则是换上了一身素色圆领袍坐在黄帐之下。
待他瞧见朱棣到来,便起身上去作揖相迎:“小子见过父亲……”
“老二啊!”
看着朱高煦走出黄帐,朱棣那忐忑的心终于放下,连忙翻身下马,双手扶住了朱高煦的双臂。
感受朱高煦那壮实的手臂,朱棣咽了咽口水,他还真不知道朱高煦如果不给自己让位,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打赢他。
“走,先去给你爷爷上香。”
朱棣示意诸将不要跟上,随后便穿戴甲胄与朱高煦乘坐步舆上了紫金山。
父子二人一路无言,直到登上明楼,二人才下了步舆,然后一前一后走进了明楼之中。
瞧着那高悬的画像,朱棣咽了咽口水。
“爹,俺来看您了……”
此刻的朱棣,举止间有些小心翼翼,仿佛朱元璋会从画上蹦出来一样。
倒是朱高煦根本不担心这些,大步上前点了六根香,递给了朱棣三根后,示意他带头磕头。
瞧着朱高煦的目光,朱棣握着香,双手合十作揖,随后才道:
“爹,允炆……”
“爷爷,大兄不是我爹逼死的,是他自己想不开下去陪您的。”
朱棣话还没说完,朱高煦就率先打断了他,说出了自己的话。
朱棣一听感觉不是很对劲,自己京城都还没到,朱允炆人就死了,怎么看都和自己没关系,那干嘛要和自己扯上关系?
“老二,俺当时可还没来呢?”朱棣小心翼翼开口。
“在我心里,您早来了。”朱高煦端着脸,让朱棣心中无语。
只是一想到朱高煦那结实的腱子肉,加上这明楼没有旁人,朱棣还是吃下了这个亏。
他回头看向了朱元璋的画像,长舒一口气:“呼……”
“想当初俺怕你爷爷怕的要死,现在看到他画像,虽说知道他走了,但心里还是怕。”
“你帮爹拿下了京城,爹没白疼你。”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却又道:“大兄走之前还念叨您呢。”
“嗯?”听到朱高煦说朱允炆死之前念叨自己,朱棣疑惑回头。
逼死朱允炆的不是老二吗?怎么怪到俺头上了?
朱棣算是理清了,合着朱高煦就是不想背锅,拉着自己南下背锅来着。
“老二,你有点不尊重俺了。”
他想要摆出父亲的架子,可朱高煦不吃这一套:“那小子这就向天下人说明,然后登基即位。”
“……”朱棣没话说了,即位和背锅肯定绑在一起的,如果朱棣即位,那天下百姓也会觉得是他指示朱高煦进攻京城,逼死了朱允炆,朱高煦是执行者,自己才是发号施令的。
“你还年轻,俺当几年再给你做。”朱棣一如既往的画饼,可朱高煦却直言不讳:“那是几年?”
“额……”朱棣被朱高煦挤兑的话都说不出,只能回避这个问题,咳嗽道:“俺知道你有话想对俺说,俺也有话想对你说,所以俺们父子就在这里把话聊开了,反正没外人。”
“好。”朱高煦倒是没再挤兑朱棣了,而是直接从怀里拿出一本文册。
“这是我草拟的功臣名册,您过目看看吧。”
“功臣名册?”朱棣抢过翻阅起来。
在这名册中,记载了七个国公、二十个侯爵、三十个伯爵。
其中公爵分别写着张玉、杨展、孟章、王义、朱能、陈亨、丘福七个人名,至于侯爵与伯爵则是燕府与渤海各执一半。
瞧着这份名册,朱棣诧异看向朱高煦,他没想到朱高煦居然还愿意给出一半的名额。
“你想要什么?”
他放下名册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只是看着他:“我要太子位,兵权和户部、吏部、工部。”
“你都要走了?那俺呢?”朱棣瞪大眼睛,可朱高煦却道:“您是皇帝,我的不就是您的?”
“……”朱棣沉默了,他可以交出兵权给朱高煦,但他得确定一件事。
“太子位可以给你,可你大哥怎么办?”
“爷爷给他册封的是燕世子,自然让他做燕王,皇帝位与他何干?”朱高煦端着脸开口,似乎再说这不是他这么想的,而是老朱这么想的。
“他做燕王……”朱棣深吸一口气,倒是没想到朱高煦还会这么诡辩。
不过朱高煦也倒是没有说错,做燕王总比做李建成要好。
“你大哥那边,我得写信问问他。”朱棣不敢让朱高炽南下,朱高煦看穿了却没有揭穿,只是继续说道:
“稍许,群臣应该还会再请您做皇帝,您要是再想推辞也行,不过别推辞太多次就行。”
“天下百废待兴,许多事情需要尽快解决。”
“您早点登基,这天下的大统也才能早点安定。”
“登基……”听到这个词,朱棣就止不住的高兴,不过他还是有些忐忑。
他一屁股坐在蒲团上,双腿盘着,佝偻着背看向朱高煦:“这治理天下,俺虽然也帮大兄治理过一段时间,可终究有些浅薄。”
“你最讨你爷爷欢心,你说这天下得如何治理?”
背靠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感觉自己说话都多了几分底气。
“能如何治理?对内轻薄徭役,重新摊派各省赋税,同时开发辽东、渤海为日后征讨漠东,进而威慑漠北做准备。”
朱高煦简单概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朱棣听后不断颔首,他也觉得这么做很好,不过他还是开口道:
“俺南下时听说你给天下阵亡的将士发了高出八成的抚恤,并且定为常制?”
“是小子做的,小子觉得将士保家卫国,若是抚恤都抠抠搜搜,那如何提高兵卒待遇?”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答,他并不担心武人乱国,因为他只提升基层兵卒的待遇,可不准备提升武官待遇。
“这些都做的不错。”朱棣肯定了他的做法,同时又道:
“这京城终归是江南,离北边太远。”
“当年你爷爷就想要迁都,只是俺大兄薨逝突然,这才耽搁下来。”
“如今问题留到了你我父子手上,你觉得迁都何处比较好?”
“自然是北平,理当改北平为顺天,改北平三司为北直隶。”
“至于应天也该保留,不过应天作为南京,只能控制应天府,而原本的直隶更名为南直隶,南直隶所有州府都不归属南京管辖,而是归北平管辖。”
定都北京是一定要做的,这是朱高煦一开始就认为的事实。
中国自古军事压力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将大量资源投入北方边境的军事斗争,明朝也不例外。
朱元璋时期,凭借个人的威望权势和手腕,可以控制功臣勇将驻戍北方边境,并分封诸子守边节制各地军事力量。
但是北方边境距离南京太远,天高皇帝远,边臣边将很容易独立控制莫大的军事资源,形成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国都的帝王也容易对手握重兵的边将形成猜忌。
相对与北方边境的军队,国都南京的军队长期享受在和平的环境,随着国初的一代将领和老兵谢幕,新一代未经历真正战阵的士兵和将领必然会变得软弱不堪。
相比较,北方边境军队为了求生存,长期面对游牧的军事压力,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会衰减,将领们有充分的机会在实战中锻炼。
因此,立国时间越长,边境的军队战斗力会越来越强于国都,定都南京时间越长,国家就会越不安定,北方边镇的功臣宿将就越容易脱离中央控制成为独立王国一,最终兵乱再起。
想要附和控制北方,并且还能联通海洋,那便只剩下北平这一座城池。
元代修建的运河完全可以联通渤海,不管是走海运运送物资给北平,还是走内陆运河,可以说都十分方便,唯一的问题就是定都北平过后,北平激增的在京人口会挤占北方军事体系的漕粮。
“定都北京?”朱棣眼前一亮,而朱高煦也继续说道:
“定都北京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总体来说是好处大过坏处。”
“有什么坏处?”朱棣下意识询问,朱高煦也将自己的担忧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