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1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11283 字 4个月前

“鞑靼太师阿力台,向大明皇帝陛下祈请称臣,愿为大明臣属,为大明戍边漠北!”

八月中旬,在郑和舰队刚刚驶出察地港的同时,身处漠北的朱棣也在临出发前见到了阿力台派出的使臣。

一个多月的时间,海喇儿千户所的城基已经掘出。

在城基不远处,则是驻扎着十余里绵长的营盘,营盘一旁则是被清理干净的数千亩土地和数百条土壑。

在数千亩土地上,五万余民夫正在驱使挽马犁开那肥沃的黑土地,而朱棣站在一条用石碾子压实的夯土路上,背对着一名万户打扮的蒙古人。

在蒙古人左右站着身披甲胄的明军诸将,这让他额头冒着细汗,压力山大。

朱棣手里拿着瓜籽,一边嗑瓜子,一边开口道:

“俺派人去找了一个多月都没找到阿力台,你和俺说说,他现在跑到哪里去了?”

他背对着询问,而那鞑靼万户也汗颜道:“太师带领许多部众前往了忽兰忽失温。”

“怪不得,跑了这么远。”朱棣颔首回头,饶有兴致道:

“俺的意思和书信上一样,这阔滦海子和捕鱼儿海的草场他依然可以放牧,每年也能派遣五百人的使团前往南边的开平卫朝贡。”

“从此开始,他就是朝廷的常宁王了,另外他的弟弟阿鲁台也被俺册封为和宁王。”

“可惜,如果不是他们已经南下了,俺真想让阿鲁台带句话给你,让你带回去给阿力台。”

和朱棣猜想的一样,阿力台对阿鲁台的统治很早就产生了不满,因此当他突围成功后,立马就带着饮马河两岸的部落向着忽兰忽失温迁徙而去,并自封自己为鞑靼太师。

在他抵达忽兰忽失温不久,后方迁徙而来的一些部落就带来了朱棣的书信。

在确定朱棣不会征讨自己后,阿力台才小心翼翼的派出了这名万户前来试探朱棣口风。

当下得到朱棣承诺,鞑靼万户松了一口气,不过却看着眼前的耕地面露尴尬。

“陛下,您这是……”

鞑靼万户十分尴尬的询问,朱棣却笑道:“都是自家人了,日后你们被瓦剌欺负了,俺好来帮你们找场子。”

“俺住不惯帐篷,所以就干脆在这里筑一座城,以后也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

“放心,这里距离阔滦海子四五百里,俺在这里筑城也影响不到你们,你们安心放牧便是。”

朱棣是真的没把鞑靼放在眼里,毕竟现在鞑靼被他重创,几乎一大半部众都被自己裹挟南下,根本就翻不起风浪。

明军如果不出手,鞑靼都不一定能抵挡住瓦剌东侵。

“对了,俺再过几日就走了,日后这草场你们继续放,只要别越过俺在西边立的石碑就行。”

朱棣在海喇儿千户所五十里外立了一块饮马河的石碑,算是确定了鞑靼部的游牧范围和明军的放牧耕种范围。

这块石碑,鞑靼万户在来的路上便已经见过了,却不想是这个作用。

如果放在往常,他肯定不会同意在草原上矗立这种石碑,然而现在形势比人强,他们不低头都不行。

“是,谨遵陛下教诲……”

鞑靼万户硬着头皮同意了石碑为界的屈辱条件,朱棣见状也爽朗笑道:

“阿鲁台不听俺的教诲才会遭此劫难,眼下俺看阿力台就不错,懂得俺的教诲。”

“既然这样,这次俺俘获的三万多套甲胄就不带走了,你回去后让阿力台回到阔滦海子,然后用马和牛来交换甲胄,三匹马换一套甲胄,或者两头牛也行。”

“除了甲胄,你们若是要换粮食,俺也能给你们。”

“你们每年前往开平朝贡时,俺准许你们换铁锅,茶叶、布匹和粮食。”

“这铁锅一口换马一匹,一匹布一匹马,三石粮食换牛一匹,一担一百斤茶换牛一头,一斤糖换一只羊。”

朱棣要扶持鞑靼部,这不代表他要给钱给粮,反而他要用俘获的鞑靼甲胄来做一笔买卖。

同样的,为了扶持鞑靼而做出的铁锅、粮食贸易也要用来换更多的马匹和耕牛。

他没有说用什么马来换,也就是说什么马都可以。

对于蒙古人来说,用挽马、耕牛和羔羊换铁锅、茶叶、粮食无疑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朱棣对鞑靼这一手段,无疑是给一棒子,给颗糖吃,偏偏鞑靼还吃的挺开心。

“臣谢过陛下隆恩!”

鞑靼万户高兴的作揖,尽管他们被朱棣俘获百万牛羊,但手中牛羊数量依旧不少。

按照朱棣的恩典,鞑靼每年能通过开平卫的互市贸易得到不少东西,这极大缓解了鞑靼部的困境,甚至能让鞑靼部过得更好。

这么一来,阿力台的太师之位无疑会变得十分稳固,同样他也必须依赖大明。

如果他有一天觉得自己翅膀硬了,那朱棣立马就能断绝朝贡的互市贸易,同时放出阿鲁台这只疯狗,将互市资格交给阿鲁台。

就光凭这一個互市资格,阿鲁台就能召集不少旧部和阿力台分庭抗礼。

这是阳谋,也是阿力台不得不接受的阳谋。

没有这三万套甲胄和每年互市的铁锅、粮食、茶叶,鞑靼部就无法快速恢复战力。

鞑靼战败的消息已经开始向漠西传去,一旦瓦剌诸部知道阿鲁台战败被俘,那他们肯定会对鞑靼进行试探的攻击。

一旦无法抵挡住,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一点点吞并鞑靼本部。

“好了,早点回去把这消息告诉常宁王吧。”

朱棣颔首示意,那鞑靼万户见状也跪在地上叩首再三才起身在明军监督下离开了此地。

在他走后,丘福立马凑上来:“陛下,把甲胄给了他们,万一他们再拉起军队和朝廷对抗怎么办?”

丘福显然在杞人忧天,这问题都不用朱棣开口,一旁的朱能便解释道:

“甲胄有的是,但鞑靼现在还能拉出多少健壮男丁来武装?”

“即便他们还有三十万口人,所能拉出的十五岁以上男丁恐怕连五万都没有了吧?”

“刨除老迈的男丁,他们能接下这三万余套甲胄并武装就不错了。”

“想要恢复一代人,起码还需要十几年。”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我们再收拾两三次他。”

朱能眼下不过三十七岁,因此他并不担心十几年后的事情。

丘福不同,他已经六十四了,他不敢断定自己还能活到下次北征,所以才急于表现自己。

他的急于表现放在这支平均将领年龄四十左右的北征队伍中显得十分突兀,因此朱棣拍了拍他肩膀:

“丘福啊,你好好养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朱棣隐晦告诉丘福下次北征还有他的机会,丘福见状也只能无奈点头。

见他点头,朱棣也对众人吩咐道:“俺明日就先率上直兵马南下,这里的事情就交给孟章和王义、朱能你们了。”

“所换到的耕牛挽马,都送往大宁和渤海、辽东等地行太仆寺,驯化过后由布政使司调拨。”

“臣等领谕!”听到朱棣这么说,王义三人拱手作揖。

结束安排,朱棣看了看那被掘开草甸的肥沃土地:“这地方好啊,就是北边的人太少了……”

他有些唏嘘,最后才恋恋不舍的起身,返回了不远处营盘的大帐进行休息。

翌日一早,他便带着上直的肇州左右二卫和羽林三卫等两万六千余人南下,只留下了朱能等人的三万兵马和五万民夫。

相比较出征时的繁琐和绕道,南归的路线就比较简单了。

朱棣没有返回镇虏卫,而是直接率领大军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从海喇儿千户所一路沿着哈剌温山脉西侧南下。

没有民夫的拖累,他们只花了半个月便抵达了开平,而后又花费半个月抵达了作为行在的北京。

抵达北京时,已经是九月十七,晚秋的萧瑟从燕山山脉一路向南,到北京时,已经不见一片绿色。

作为江东名匠的蒯祥再次前来迎接朱棣,而朱棣也没有废话,直接带队前往了正在营造的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是按照南京紫禁城作为范本进行修建的,因此它严格地按照《周礼》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来进行建造。

不同的是,由于混凝土的出现,加上朱高煦禁止了许多材料参与建设,因此北京的紫禁城不仅规模要比历史上的更大,就连宫殿也更高更广阔。

北京紫禁城的宫城的城墙由青砖、混凝土构筑而成,高五丈,厚四丈,比历史上更高更厚,也更加雄伟。

站在接近七百亩的奉天殿广场上,朱棣可以看到已经营建好的奉天殿。

奉天殿面阔十五间,进深八间,占地九亩,高十二丈,连同台基通高十五丈,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十八个走兽。

单从规模来说,它不仅比后世的太和殿更为高大,也比南京的奉天殿更为高大。

走入其中,就连朱棣都不免感叹道:“这混凝土是好东西,不仅宫殿都能建得那么高大,拿来筑城也方便。”

站在比南京还高还大的奉天殿内,朱棣都已经想象到自己在这里上朝时的气派景象了。

“这里面颜色怎么那么单调?”

朱棣说出了奉天殿唯一让他感到不满的地方,那就是颜色不如南京繁花。“回陛下……”蒯祥走上前作揖道:“太学研究了许多东西,其中以往修建宫殿时所用的许多东西都含有微量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