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陛下有请。”(1 / 2)
周子礼一副温润如玉的模样,道:“微臣不懂公主的意思。”
见他还在那跟她揣糊涂,宣城公主冷笑:“你若是不懂还能这么快赶过来,你不就觉得本公主会欺负她吗?”
年少之时,周子礼身为开国公府世子爷,是谦谦如玉的世家子,他对任何人都是一派温润的模样,唯独对定国侯府大小姐,那是真正地将她放在心尖。
谁曾想,后来定国侯府大小姐选择了开国公府的二公子,宣城公主以为这人一贯恪守规矩,定不会再有什么绮念,但她万万没想到的就是即便对方成亲了,他还要一直守着她。
周子成只不过是庶出,他能在国公府站稳脚跟,除了自身能力强以外,靠的还不是周子礼跟定国侯府的权势。
周子礼微微笑了笑,道:“微臣并无此意,公主心善,定然做不出什么伤人的事情。”
宣城王于社稷有功,他教导出来的宣城公主也性情真挚,这一点周子礼向来不否认。
“想不到国舅爷这般会说话。”宣城公主指若削葱,弯头反问道:“你说我若去求堂兄为我们赐婚呢?”
周子礼眉如远山,淡淡道:“身为臣子,子礼自然会听从陛下的旨意。”
宣城公主气得站起身:“周子礼,你就等着孤独终老吧。”
说完,她直接甩袖离去。
周子礼:“微臣恭送宣城公主。”
在凉亭中站了一会,周子礼准备回去。
刚出院子的时候,就碰上郑姝悦的贴身丫鬟,她轻声道:“国舅爷,我们夫人想见你一面。”
“带路吧。”周子礼微微点了点头,与那丫鬟一起去见郑姝悦。
郑姝悦正在那莲花池边喂鱼,凭周子礼对她的了解,她现在心情定然是很复杂的,周子礼温声道:“弟妹。”
郑姝悦站起了身,面容端庄娴静,说:“兄长,你我婚约原本就是祖辈婚约,既然婚约已经取消了,那兄长也不必太过介怀。”
眼前的姑娘是周子礼的心上人,他知她心思玲珑剔透,道:“所以,你想让我接受宣城公主?”
郑姝悦偏过头:“宣城公主性情坦率真挚,又心仪兄长已久,确实担得起国舅夫人。”
只是这姻缘,终究还是讲“情投意合”。
周子礼浅笑一声:“你若告诉我当年退婚的缘由,那我可以遂了你的意。”
郑姝悦闭了闭眼,不吭声。
周子礼轻叹了口气,嗓音温润道:“快回去吧,这姑娘家的,不需要操心太多,我心里有数。”
他相信他心爱的姑娘肯定是事出有因,所以他从来都没有怪她。
=
正殿,慈宁宫。
郑姝凝一早就过来跟太后请安,太后看到她眉开眼笑:“看来还是凝凝有心,皇帝是除了哀家传召,从来不给哀家请安的。”
自从郑姝凝住进慈宁宫之后,太后是越来越喜欢她了。
闻言,郑姝凝自然不会说帝王不好,她软声侬语,道:“想必陛下是政务繁忙。”
太后都不忍说每次帝王只要一来慈宁宫,那必定是有事与眼前的姑娘有关,这还真是开窍开得太快了,打得太后都措手不及。
于是缓了下,太后笑道:“凝凝待在哀家这里可会觉得无趣?若是觉得无趣可以去皇帝那儿。”
帝王昨日便说若是姑娘觉得无趣,那就去养心殿找他,话说到这个份上,太后自然听懂了,无非就是没见到自己的心上人,心痒难耐。
郑姝凝微微摇了摇头:“回太后娘娘,臣女不觉得无趣。”
比起跟那位陛下相处,郑姝凝更想待在太后这里。
太后失笑,这性子怎么温温柔柔的。
“以后等凝凝入了宫,那哀家也不觉得无趣了。”她不愿意去,太后自然不会再勉强,问:“今日无事,不如哀家教你如何协理六宫?”
郑姝凝差点将手中的茶掷出去,她这还没正式入宫呢,怎么就要学协理六宫了。
但太后有令,郑姝凝斟酌着措辞:“臣女……”
这时,宫女匆匆忙忙的来禀告:“太后娘娘,陛下来了。”
太后扶了扶额头,早知帝王这么猴急,她就应该让姑娘早点入宫的。
等谢宴辞身着一身明黄色龙袍,腰佩白玉走进来的时候,太后明知故问:“皇帝怎么过来了?”
谢宴辞端过下人呈上来的茶盏,笑道:“明日校场有投壶,郑七姑娘随朕一起过去吧。”
太后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若是帝王不提,她都要忘了这茬。
对于投壶,宫廷每年都会办上一两次,赢得彩头的人可以获得君王额外的赏赐,先帝生前最受宠的宜妃就是通过投壶被选入宫中。
郑姝凝心里有些无奈,她其实并不擅长投壶,轻应:“是,陛下。”
就算帝王看起来要比想象中的容易亲近些,郑姝凝也不敢在他面前直接说出她的想法。
许是感受到身边姑娘的无奈,谢宴辞抬眼看她:“在宫里可还习惯?”
郑姝凝点了点头:“谢陛下关心,一切都习惯。”
谢宴辞颔首。
回到偏殿之后,香儿犹有些感慨:“陛下待姑娘真好。”
郑姝凝抱着玉枕,若有所思,这位陛下行事倒是无可挑剔,但他每次看她,都让郑姝凝觉得自己是不是占了他什么便宜。
想了想,郑姝凝又觉得她想多了。
=
翌日,偌大的校场之上,坐着许多少年才俊跟各府贵女。
宫女规规矩矩地奉茶。
楚子怡盛装打扮,眉间花钿美艳脱俗,她安静地坐在主位上的下首,余光见那上面摆了两个椅子,楚子怡蹙了蹙眉,难道是太后娘娘今日也要过来。
若是太后娘娘过来,那她更得好好表现了。
上次因为有陛下在,所以让郑姝凝出尽了风头,今日这里面最出色的一定会是她。
就在楚子怡想象那副画面的时候,众人都抬头往外看,接着太监拖长着声音道:“陛下驾到,郑七姑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