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三)(2 / 2)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8814 字 3个月前

骊山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地方,有人说骊山是个很美丽的仙境,在骊山的人都能够长命百岁。

这天,张清清骑着熊大,拖着一个小车,一路来到长安城外。

她的身边有河间郡王与魏王李泰陪着。

张清清摆了一个铺子,并且摆上了不少的书卷,她是打算来这里做买卖的。

李孝恭对这位小外孙女听之任之。

她最终目的是要做更大的生意,与皇帝谈生意,改建大唐的皇宫。

为此她觉得自己需要积累一些经验,一些小小的实践。

李泰也是无可奈何,问道:“袁道长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还是不愿意做他的弟子吗?”

张清清收拾好铺子盘腿坐下来,道:“大唐的学子需要有人指路,我这里的书籍是最好的。”

见侄女答非所问,李泰也干脆不问了,熊大趴在一旁正睡着,它还没从冬日里的寒冷中恢复活力。

李孝恭也盘腿而坐,如同入定一般。

自从春明门没了之后,长安城更加热闹了,东市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了原本的朱雀大街外,整个东市扩大了三倍不止。

有些事不用官府去做,长安城的居民就会自发地将房屋迁出来。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坐在长安城外,卖的是骊山的书籍。

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行人的注意。

毕竟骊山的书籍在关中有不小的名气。

有人花了三十钱买了一卷,仔细看着,越看越移不动脚步,这上面的内容很生涩难懂,不过确实是现在长安城没有的学识,比如说这里对辩证法的阐述,以前没有见过。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学子与学子之间口耳相传,来买书卷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互相借阅和抄录的。

一时间,来买书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大声念了出来。

原本没什么人的官道边,此刻已成了一个道场,这里站满了人。

书卖完了,张清清便离开了。

这些学子还留在原地,继续品读着这些骊山的书卷。

张清清手里的书是最新的骊山学识,是爹娘亲自编撰的。

李孝恭走得很慢,他摩挲着下巴的胡渣道:“你好好的一个郡主,你爹娘都是关中最富有的人了,还要靠着卖书为生吗?”

李泰摇头道:“那也不至于吧。”

张清清解释道:“河间爷爷,魏王舅舅,其实我想要创业,我要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她还晃了晃手中的钱袋子,钱袋子沉甸甸的。

这一天她就赚取了三百钱。

李泰道:“你打算怎么用这些银钱?”

张清清盘算着,“给弟弟买几件衣服,还要外公买一些补品,嗯……大致上就花光了。”

李泰叹息道:“其实用不着你做这些,骊山早就都安排好了。”

几人回到了骊山,现在的骊山已有灯泡了,但灯泡不是很明亮,勉强可以照明,亮度不够,也并不实用。

毕竟谁家都不愿意在家门口装一个闹哄哄的蒸汽发电机。

最后这个灯泡还是装在了火车上,用来给火车夜间行驶,当信号灯也好,用来照明也不错。

因为火车原本就是蒸汽机驱动,在蒸汽机的末端增设一个发电机也是可以的

李泰走入一台正在维修的火车车头。

现在骊山有这样的车头一共五个,这些火车头代表着大唐钢铁工业的巅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也是骊山沉淀多年,这十余年间最得意之作。

三个工匠正在修理着,李泰皱眉看着现在的发电机线圈,电压不稳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工匠们只能提高转速,来掩盖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李泰本不赞同这种方式来欲盖弥彰,眼下也只能这么做了,钨丝的提炼依旧不好,还是有许多杂质。

为了防止灯丝熔断,用了较为粗的钨丝,这种牺牲功耗的做法并不可取。

骊山在精益求精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唉,姐夫时常抱怨铁路造得太慢,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工程工事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工的,希望今年铁路可以铺设到潼关吧。”

骊山的创造力已停滞很长一段时间,而其中诸多的制造也都转移到了技术院,交给后辈去思考种种的技术难题。

李泰身为技术院的院长,时常过问这些技术难题突破的进度。

今天夜里火车又一次开始行驶了,它可以昼夜不间断地运行。

黑夜里,一盏明灯亮了起来,从远处看向骊山的车站,那明灯由远而近,等近了之后才看起来是火车这个庞然大物。

当沿途的车站开始敲响钟声时,铁路周围的工人便会清理铁轨,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

这已经成了铁路的铁律,只要有工人犯错,就会被开除。

铁路的运行由不得半点差池。

所以至今为止,铁路没有还未出现过事故。

对大唐来说铁路与火车是这个时代的福祉,它能够给大唐带来巨大的效益,有人说只要铁路铺设到中原各地,兵马征发只需在朝夕之间就能到达事发地,一地叛乱可以在顷刻间消除。

而铁路的路线铺设得越广,皇权与朝堂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强。

只要是铁路要铺设的所在,朝中都会勒令地方州府将道路让出来。

李泰穿着厚实的衣服坐在火车中,车厢内的灯光忽明忽暗,总的来说还是昏暗的。

不过火车行驶的噪音太大,车厢下方的铁板还在跟着抖动,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看书。

李泰收起自己的书卷,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说明又过了一个车站。

车头的侍卫来报,“魏王殿下,再过一站就可以到潼关了。”

李泰问着,“过了多久?”

“回殿下,一个时辰。”

“倒是比以前快多了。”

李泰对行驶的速度还算是满意,低声道:“以后你们都要称呼我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