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个字出自《论语》,原话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原本多是臣子称赞君上,不过偶尔也可以用来形容首辅。
问题在于高务实并非首辅,他只是当前内阁中资历最浅、排名最末的群辅。皇帝以这句话书为宸翰来赐给他,其意义自然让人忍不住产生各种联想。
言归正传,高务实出巡劝喻之前,先布告全省:“圣天子万分哀恻汝等,寝食不宁,夙夜忧叹,特敕本阁部到此,多方拯救。
凡尔百姓,各有良心,乃迫于饥寒,情出无奈。尔等宜相传说,圣天子九重悯念,遣官赈济,我等小民,何福顶戴?必有咨嗟流涕,焚香顶祝圣天子者。且粥厂散银之法,尔等具闻,必俟麦熟方止。
尔等即时解散,便做良民,若执迷不悟,自有法度,虽悔何及?今日正尔转祸为福之时,悟处便是乐土,迷处便为地狱。始迷终悟,便化地狱为乐土,而须前思祖父,后念子孙,中保身命,莫待后来追悔。”
正式在此之后,高务实又亲自出面教诲,各地山贼土匪们才皆感悟畏惧,纷纷放下兵器各归本土。
如此通过医疗疾疫、赎还子女、掩埋骸骨、散盗禁讼等措施,河南灾情日渐稳定。高务实每次到粥厂巡视时,流民虽得赈济但仍日夜悲啼,有些许流民向高务实哭诉说离乡背井,在外乞食,虽有赈济但情愿归家,只是身无分文,又担心沿途饿死,才不得已继续流落在外,盘踞粥厂。
高务实由此了解到各地灾民极愿归乡,只是没有路费,于是官府开始清查流民,资助还乡,按地远近资助路费。有司开设印信,注明原籍所在,所过州县给银三分,还乡后按票领取赈银,重操旧业。共计送还流民两万三千名。
高务实与布政使巡视各州县,发现各地虽然赈济及时,流民部分复业,但极缺可耕之具,以致满野荒芜,便向布政使问可有处置建议。
布政使道:“按照惯例,灾后由官府向每十户借牛两头,量给种子,审验院业田地给予耕种,优免粮差五年。但如今这牛实在不足,若要官府去买牛,开支又着实太大。
灾荒之年耕牛被饥民宰杀众多,难以按此配给。只能严勘荒芜土地,量给种子,按田地多寡统一分配耕牛。”
高务实说道:“此法很好,可解此困。如一县有牛百只,生息数十年可得子牛千只。为免再有私杀耕牛之事,官府需每年登记,永存民间。广生繁衍,使人有可耕之具,户无不垦之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布政使答道:“正是这样,各地能逐渐恢复耕作,这灾情平复也便指日可待。”于是官府照此实施,以使家徒四壁的的农民暂能重新耕种田地。
然而即便如此,因为牛的总数有限,幼牛也不会一下子就出生长大,因此还是有人无法立刻恢复耕种,成为闲人,衣食无着,于是官府开始施行以工代赈。
在高务实的安排下,全河南开展重修书院、重修城镇、疏通河流、修筑堤坝等工程。这些工程计工募民,每人每天得谷三升,既可灾后重建,也可不误百姓生计,公私两利。
一日,高务实与布政使正率人在虞城县巡查,当地乡亲听闻来者是万家生佛的高南宁,纷纷上前问好,并热情地请其品尝桑椹。
高务实毫无架子,接过便吃,然后笑容满面地与他们交谈,问道:“此处既有桑椹,则必可种桑,有桑便能产些蚕丝,为何我这一路都不见桑树及蚕丝呢?”
当地乡亲回答说道:“俺们这儿极少种植桑树,养蚕人家也只卖蚕茧而不纺丝。”
高务实问道:“老乡可知这蚕丝能做何种用途?可知能卖多少银两?”
老乡答道:“小人所知不多,只听说这蚕丝能织丝绸,是价格很贵的布料。不过俺们乡下平常也没怎么见过,不知老爷所说是什么意思?”
高务实再问:“老乡知道得不少,那为何乡里就没有纺丝外卖呢?”
老乡道:“原先平日里乡亲们都在耕作及一些小买卖,哪有空闲再去种桑养蚕啊。”
布政使忍不住问道:“那虞城县就只是一直在发赈济粮么?”老乡称是。
高务实告别当地乡亲之后,对布政使道:“这有些县官及当地百姓还是只着重于积蓄救灾粮食,而不急于恢复生产。贾谊曾说,圣王在上而民布冻馁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材之道也。
传令各州县正官,巡查务农之时,当有积极作为,空余荒地等可考虑多种经济作物。例如有空地一亩就种桑百株,十亩则千株。
桑多则蚕多,蚕多则丝多,丝多则利多。至于除谷物种植外,枣、梨、柿、栗等也可种植,应使人无遗力,地无遗利。万般财富,在勤亦在智。”
布政使拱手道:“阁部所言极是,食为民天,因荒而赈。但若因赈而废农耕,则饥荒不休矣。”
高务实便让布政使下令各州县长官,务必深入乡村田间,指导农业生产,除种植麦豆粟谷外,还需在适宜土壤在中桑树或果树,丰富农产,以便产卖。
与此同时,高务实发现大明朝的官员普遍没有指导经济生产的主动性,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这让他觉得有必要想点办法,提高官员们在经济工作中的能力与积极性。
他想了想,这事可能还得户部牵头搞培训,而吏部则牵头将此列入考核,如此才能顺利推行。
----------
感谢书友“初次登陆”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岳晓遥”、“初次登陆”、“曹面子”、“云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