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赚(1 / 2)
魔君没有停下,而是不断的念诵佛经。
没错,明明是一只天魔魔君,但是却在念诵佛经。
李启其实对佛门那一套是有点研究的,不然也不可能明白清净法,甚至他抵御自身的魔念,抵御天魔的魔念,都是依靠佛法来做的。
从禅智和尚那时候的佛法,到白辰狐王菩萨给他讲道,将佛门诸天纳入内天地,再到舍利弗亲自与他传法,这些都是李启对佛法认知的加深。
此刻,也是用佛法之中的清净法来压制天魔魔君。
因此,天魔魔君反其道而行之,他干脆对李启的“佛法”发起了进攻。
和李启杠“自然”和“天心”,让李启对巫道本身产生质疑,那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只需要让李启对他并不擅长的佛法产生质疑,那么如今这些借来的清净法自然会出现破绽,到时候就是他逃离的机会。
天魔魔君继续念诵:“众生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无心之说充斥李启的耳畔,让李启不断皱眉,他却很难反驳。
况且——佛魔一体啊。
他以佛法阐述魔念,李启除非否决自身的佛法,否则便无法彻底否决这种无心之说。
不愧是天魔魔君,在找破绽这方面还真是有一手。
天魔魔君继续说道:“但以世谛文字之言,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清净法断绝魔念,无非“无心”二字而已,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天魔魔君看向李启,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然而,这种程度的主客观之辩并不能说服李启。
李启摇了摇头,回答道:“心外无物,然而,物外也无心。”
这话让天魔魔君猛的仰头,仔细打量起李启来。
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而存在,主客观视角本身就是可以共存的,可以互相转换的。
就好像是李启曾经得到的答案:“我的主观,是别人眼里的客观,同时,别人的主观,也是我眼里的客观。”这本就说明了,这个世界并无真正的所谓“主客观”之分,这只是观测视角的不一样而产生的错觉,就好像时间膨胀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真正的时间”这样的概念,时间只是一个物理量,用来阐述物体的运动而已。
在相对论中,如果以光速朝着别人离开,那么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慢。
而在其他人看来,他的时间也会变慢,变成近乎静止的。
双方看对方,都会变成几乎静止的状态。
很奇怪对吧?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正常的,看着别人行动停滞了,偏偏这还是真的。
我觉得你变慢了,你觉得我变慢了,那到底谁的时间变慢了?
不,提这个问题的时候,重点就错了,因为“时间是没有第三方的”,“到底谁的时间”在这种语境里毫无意义。
同理,“到底是谁的主观”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于是,天魔魔君答道:“的确,时空是相对的,说明时空是主观的,同时这也说明客观的,绝对的时空是不存在的,这世间的一切本就是以“观测者”的主观来决定的,那么这不正是左证了唯一主观的重要性吗?”
我们能够理解的万事万物,在这个理论下其实都不是它们的真实模样,换句话说:万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有现象,而现象就是被我们先天认知形式加工处理出来的东西。
天魔魔君随即总结道:“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传,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依一念生灭,假说过去、现在、未来,而实无有时分可得?”
这话的意思就是在说,时间是因果联系而产生的,如果“果”已经出现了,那么就是“过去”,如果“果”没有出现,那么就是“未来”,已经产生了还没有消失,那么就是“现在”。
如此一来,四品对于因果律本身,就是一念生灭,所以可以论证得知,对主观认知而言,过去、现在、未来,而实无有时分可得。
时间其本质是事物因果联系和转化的序列,当然是受到认知的影响的。
事物的因果联系和转化,到底是不是一种客观联系和转化?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到底有没有客观的差别?
这个问题摆在了李启面前。
这让李启突然想起了一件小事。
祝凤丹曾经对李启说过一句话。
原话是:“轮回的时间不是时间啊?我们算体感时间,体感时间,懂吧,而且现在这个档次了,时间对你我来说还有意义吗?对我们有意义的是“时序”啊。”
对个人而言,时间永远不会后退,他一直往前,是一条无止境的单行线。
而且,时间是绝对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时间线,这也是特异宙光产生的原因。
所以……因果可以逆转,但时序无法逆转。
“时间的次序,和因果,没有必然联系。”李启突然抬起头,看向天魔魔君:“你的话里,有漏洞。”
天魔魔君愕然,然后眼光一变,紧紧盯着李启。
时序,是不会变动的,是客观存在于主观意识之内的认识,也是主客观相统一的重要证据之一。
时序的存在,证明了,无论整个世界如何的“主观”,我们自身的“认知”,“我”的存在,都是“客观”的。
既然“我”本身是客观的,那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自然也可以同样这么论证,进而就产生了一个结论。
即“各各有隔”,但在本质上则“融通无碍,同为一念”。
你可以把现在说成过去,也可以把过去说成未来。既然“同为一念”,当然可以任意安排,又有什么客观的差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