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陈廷远的心中对于前者的问题已然有了明确的答案。
只要自己能够赶回去参加大会,就绝没有人敢出面对陈初环如何。而凭着自己多年来在族内积攒下来的威望,可能还能帮陈初环保住家主之位。
当然,对于这些想法,李承乾一概不知,他甚至不知道陈初环是以什么样的借口说服陈廷远就这样放任她独自跋山涉水,一路还乡的。
但他知道的是,能让这位老人家甘心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主动提出辞官的,恐怕只有陈初环一人了。
不过,李承乾并不急于将其驳回,而是佯装震惊道。
“哦?老爱卿何出此言呢?朕临行之时就蹭赋予你调动三军之职权,在江南时又百般嘱咐信使,北关之事,就由你一人全权负责,但有阻拦者,即视为抗旨不遵。又怎么能说你是先斩后奏呢?”
说着,李承乾干脆起身,手指着下面的百官,故意提高声音问道。
“况且,老爱卿智勇兼备,谋略过人,德行品质更是广受称赞,试问如此国家栋梁,若是贸然离朕而去,这满朝文武,又有谁能担此大任呢?”
陈初环早已做好准备,随即叩首道。
“回禀陛下,老臣终朝苦想,也正为此事。然天欲兴我大衍,屡派能人志士入朝为官,兼有我主求贤如渴,慧眼识人,今朝中有通政司副使杨荣,与大理寺卿张希文,堪当此大任。”
李承乾的目光瞬间移向陈廷远,一时语塞。
老了,到底是老了。
都说人老奸,马老滑,看来这陈廷远也不例外。
这两个人是李承乾亲手提拔上来的,对于其能为品性,自然也了如指掌。
若论对自己和朝廷的忠心,这二人绝不亚于陈廷远。但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两人加在一起也难抵其一半的水平。
杨荣为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且自从为官之后,性格愈发偏激,大有玩世不恭之态,虽然每遇贪官污吏,或百姓申冤,杨荣都不曾怠慢,但殿试之前的那股才气多少还是被隐去了一些。
且根据李承乾暗中的走访与观察,杨荣身上的官场气息浓重,一些类似于与同僚互送金银的举动甚至不亚于结党营私。
若有人上本参他,单是这一点,李承乾便难以为其洗脱罪名。
而张希文又太过中庸,精于自保。前者李承乾几次召见三人,张希文都秉承着中庸之态,除非自己点名发问,否则绝不发言。
身为朝廷要员,在大是大非面前,这样的姿态未免又太过谦逊了些。
而即使如此,两人在百官之中仍然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栋梁之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