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区别对待(1 / 2)

“我能有此发问皆因读书时,《孝经》和《荀子》中均有‘诤子’的记载,里面有记载圣人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这跟‘父子为檃,子为父檃(矫正)’是一样的道理。”

“正因为子能纠正父的错误,父亲就能少犯错误,如果互相包庇,问题就会越来越大。互相隐瞒错误,如何能叫‘直’呢?圣人学说中提及家国是同构的,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圣人为什么重视孝道?因为在家不能尽孝,为国就不能尽忠,所以圣人才会强调孝道,为的就是治国。前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正是基于‘家国同枸’说出的,所以,我认为,孝’是治国的其中一个手段。”

“所以把‘父子互隐’读为‘父子互檃’才更合乎圣人思想。本意是要父子之间相互矫正错误,以免一步步走错。”

“所以真正的孝道,也并非一味的包庇父母,此论据在《谏诤章》中的:‘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以窥见,圣人又曾说过‘事父母几谏’,《孟子》也云‘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父母做错时,及时劝谏也是一种孝顺。所以问题中的不隐,只要及时劝谏,并非违背了‘孝’之道。”

王学洲一个口气说完,缓缓吐出一口气。

他没办法证明忠和孝哪个更重要,这个论题千百年争执不休,各抒己见。

他只能反驳敬君并非违背孝。

谢瞻山一时间竟然被他说愣住了。

顿了下才回答:“你这个观点,有诡辩之意,互檃之说更是你自己的想法,虽有道理,却未被证实。虽说孝指的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可违背父母之意,绝对是罔顾人伦道德之人,无德之人,自然也无忠。”

他这是又把问题抛回来了。

王学洲那个论点是他跳出这个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人来思考。

如果当官的都是这种亲情为上,父亲为儿子遮掩,儿子为父亲遮掩,全都置国法不顾,导致官府腐败的官员,那这个国家还如何长久?

不过他也知道屁股决定脑袋。

位置不同想的也同,就像现在,他和谢瞻山,不就是因为立场不同,所以才观点不同吗?

换换位置,说不定大家的抉择都一样。

他叹气道:“臣不以忠闻世,子不以孝显名,各尽其职,各守其道。治主之臣不敢乱法,则臣臣皆忠,忠不足以闻世。慈父之子不敢为非,则子子皆孝,孝不足以显名。”

周围顿时一静,翻书翻到飞起的声音也停了下来。

如果将天下治理成太平盛世,每个人都是忠臣,如果父亲能教育好自己孩子,所有的孩子都会孝顺。

真正的忠诚和孝顺不是用来炫耀或博取名声的……

振聋发聩。

谢瞻山沉吟半晌叹气,起身拱手:“师言受教了。”

王学洲也起身回礼:“子仁不敢当。”

“刚才的那段辩驳之言,并未真正的回答谢兄的问题,如此算做我们打了平手,那玉牌还请谢兄拿回。”

似乎是没想到他会这样说,谢瞻山疑惑诧异之余,心中有些微感动。

原本以为此人说不定是个见钱眼开的,没想到倒是他小人之心了。

那玉牌是出生时父亲相赠,他从不离身,之前冲动之下押了上去,心中还不知道如何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