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膨胀(1 / 2)
·
事实证明, 虽然年深日久记忆已经趋于模糊,但老朱家杀人的手艺依然没有落下,仍旧是当年高祖皇帝那令人不可忘怀的做派。总的来说, 自赵巨卿接管诏狱以后,短短一月之内连自杀带病死,一口气就送走了二十几个四品以上的京官, 效率之高不减于洪武当年, 而震慑犹有过之——相比起明正典刑的公开处刑,如此近乎阴湿而猥琐的隐秘手腕的确更能激起本来的畏惧;大概所谓的登式恐怖, 也不过乎如此了吧。
当然, 在现在这种大胜还朝的时候,把政治气氛搞得过于僵硬, 很不符合当今皇帝对于普天同庆的预期;所以诏狱血迹未干,飞玄真君即大开方便之门,使出了封建时代皇权之于官僚系统的终极大招:
扩招编制。
十一月十日, 皇帝明发谕旨,向天下臣民详细阐述了中倭《金陵条约》的种种条款;并特别指出,根据条款规定, 中方有义务帮助东瀛建设“清正廉明之海关机构”, 派驻官员亲临指导;如今虽已任命前工部侍郎闫东楼统筹对倭事宜,无奈海关事务千头万绪迥非一人能办理,因此打算在明年再开恩科, 选拔熟悉海上贸易及外藩局势的人才, 远赴东瀛担此重任云云。
谕旨最后,还特别说明了此次外派东瀛的规格:因为是远渡重洋而彰显国威, 所以着意尊隆规格;派驻东瀛的使者共有八百人,只要在恩科中博得资格, 起步就是正六品官的身份;外派俸禄还额外加重,除六品薪俸之外,还有每人每年一百五十两的补贴,三十两的寒暑赏赐;种种待遇优厚隆重,几乎可以与京中重臣媲美,实在是国朝两百年来未见过的慷慨。
当然,之所以如此出手阔绰,纯粹是因为《金陵条约》未雨绸缪,早就规定了中方派驻大臣的花销一律由倭人负担,飞玄真君轻松写意,慷他人之慨而已。但无论如何,这封圣旨一经公示,仍旧是激起了一池的狂浪:
八百个人!六品官!一年二百两上下的收入!
——亲爹,你怎么不早说?!
所谓寒窗苦读十余年,千军万马过一线。国家的科举三年一次,每年能取得的进士也不过就那么一二百人;而此一二百人中,除了顶尖的十几个能位列台阁呼风唤雨,剩余的九成九也只不过是在宦海中沉浮挣扎,靠着进士的老本勉强混一个六品七品的知县府丞,将就着跻身士绅阶层而已——就这样一份枯燥无味的日子,也已经是千万读书人梦寐以求,皓首穷经而不可得的璀璨前景了。
但如今,皇帝居然一口气端出了八百个六品的名额遍飨天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通天的小道骤然拓宽了十倍不止,往日里郁郁不得出,近乎老死考场的秀才举人,此时终于有了沐浴朝廷恩泽的机会!
真君,有德啊!
京城文华富盛之地,什么消息都不可能隐瞒长久;诏狱里大臣一个接一个的死,外面的士林舆论虽然不敢公然非议,但难免心有戚戚焉,未尝没有恐惧怨恨的意思;但如今旨意横空而出,诸位士人在恭读了皇上圣意之后,那真是顷刻间便回心转意,立刻从细枝末节中领悟到了当今飞玄真君万寿帝君的一片殷殷苦心!
——他们就说嘛,为什泱泱中华大地,总是没有人能欣赏他们这些在野大贤的才华?如今看来,正是奸臣当道蒙蔽圣听,把持科举后堵塞了朝廷用人的渠道!现在圣上奋发振作,一举讨平了阻塞仕途的顽凶,他们这些大贤之士才能展露头角,为至尊所激赏啊。
太伟大了飞玄真君!太可恶了奸臣逆党!原先他们同样被小人蒙蔽,居然还会为奸党喊冤;如今看来,真是早该图一图了!
三年清知府,一万雪花银;但知府好歹也是前途无量的四品官,把持了钱税后有无数的油水。寻常举人拼死拼活,拼到三甲后也就能弄个知县过活,如果不是沿海及平原富庶的地带,那战战兢兢周旋个几十年,可能才勉强有千把两银子的身家,相差何以道里计?
如今皇帝抬手就是六品官,每年还有两百两纹银实打实的落肚为安,稳如铁炮一样的合法收入;这样的深仁厚泽,那岂是感激二字可以形容?飞玄真君的恩情还不完,万寿帝君的情谊永在心;说实话,要不是欧阳进等人被幽闭诏狱隔绝外扰,亢奋的士子们恨不能攘臂而上,当朝天诛了这些居心叵测阻塞圣听的奸党,以慰君父之忧!
忠肝义胆的士人们早就看出来了,诏狱里关着的就是新时代的李善长和胡惟庸!
当然,在力表忠心之外,有一个关键信号大家也不会疏忽。谕旨中说得很明白了,这扩招的八百官员是为倭国海关而设;换言之,只有控制住倭国,控制住海关,才有扩招后大家同沐恩泽的好日子。所以必须要高举抗倭旗帜,时时刻刻占据舆论立场,而绝不能容忍残余之通倭逆党蚍蜉撼树,妄图逆反此浩荡大势;通倭逆党任何时候要剿,不剿不行;全民发动,一同上阵,上下齐心,君臣配合,《凡人修仙》所云“宜将剩勇追穷寇”,此之谓也。这是其一。
至于其二嘛……如果一个东瀛已经能扩充出足足八百个六品的编制,那其余外藩,是否可以效法?从《凡人修仙》最新几册的情节来看,东南方向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蛮夷,似乎也很不安分嘛!
这点小心思姑且不论,但皇帝的大饼一画出去,至少京中士林的风气是立刻安定了下来,并且积极配合,愿意帮着朝廷鼓吹反倭的大义,积极期盼着六品官的馅饼;安稳士林之后,内阁又下发公文,废除了沿海各省份为防备倭寇而新征收的税赋及傜役,给受害的州府拨下钱物;十一月十五日,考虑到倭国赔款足以充实国库,又给北方各省份减免了税款,增加了边军过年的赏赐。当官的分钱了,当兵的分钱了,百姓也分钱了,偌大一笔收益上下都能沾到一点分润,也算是内阁调度有功。
到十一月下旬的时候,万事都已经筹备。大家拿了真君分的钱难免手软,等到裕王上书请求尊隆兴献皇帝礼制的时候,满朝上下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真君假惺惺的下诏三次辞让,然后才万不得已接受了亲儿子的呈请,给亲爹上了“睿宗”的庙号,搬进太庙功成正果。
不过,在此临门一脚的时候,皇帝又发扬了一下风格,说太庙规制已定,为了给亲爹腾位置惊动列祖列宗,他心中也大觉不安;如今详查太庙的档案,发现英宗皇帝的庙里位置颇为宽裕,这几日也屡现祥瑞,足见天心垂谕,上意昭彰;如今顺天应人,就让英宗和皇帝的亲爹挤上一挤,大家共用一座庙吧!
——这个理由当然有点唐突,逻辑更是莫名其妙之至;不过嘛,要是在这个时候去追究英宗祖庙的占地面积,那就是你不懂事了。
不过,仅仅让亲爹挤大通铺还不能满足皇帝的心愿。但在这种微妙关键的时候,就恰恰能显现出当今圣人难以言喻的阴湿感了——他也没明着让英宗腾位置,却在献俘之后切责有司,下旨修缮太庙尊隆礼制,让礼部将英宗的神位拿出去仔仔细细地油漆一遍。至于这神位什么时候油漆能油漆妥当、再次供奉嘛……人还是不要问这么多比较好。
这一套小连招行云流水,明显是在皇帝心中筹谋已久。但办事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权谋,而在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往日里艰困重重百般不能求取的正果,今日却是垂手可得,再不必费心思虑什么复杂的权术——不用阴阳怪气,不用含沙射影,不用穿着道袍在宫里装神弄鬼,言出必应而万人影从,原来做皇帝是这么快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