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画蛇添足?(2 / 2)

看到画面后,一位来自英国的影评人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写道。

在配色中,绿色和黄色在色轮上相隔较远,属于对比色,搭配时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而且这两种颜色常常会给人自然、生机和活力的感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除了画面外,不时传来的鸟叫声和虫鸣声,仿佛将观众们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中。

想了想,英国影评人又加了一句话:

“华夏导演有自己的风格,有待继续观察。”

和他做着同样事情的人不少,开场几分钟,他们都在这部来自华夏的电影中看到了惊喜。

大银幕上,在油菜花田之后,镜头切换成近景,张队长带头走,身上的行李也最多。可他却把那种农村生产队队长孔武有力的神态给演绎得相当传神。

然后是后面跟着的一排学生。

在韩平的镜头中,这些学生各自神态不一。

男生行李普遍要比女声多,而女生哪怕拎得很少,额头鬓角也都见了汗。

显然,这段路走得不近。

就这样,在固定镜头中,一个,一个,又一个人走出镜头后,整个画面竟然空了大约有一秒钟左右的时间。

乌奇纳闷的心思刚刚出现,就看到右手提着盆,左手提着褐色布袋,左肩挎着书包,身后还背着打成四方块行李的刘晓丽走入了镜头。

她身上的行李比所有女生都多,即使和男生比,也在伯仲之间。

再加上她落在最后面,一下子,她身上那种与整个队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出来。

虽然镜头还很短暂,电影才刚刚开始,可却已经足够把人的心神抓进去了。

“与众不同”的刘晓丽,在韩平通过镜头巧妙的“解说”主角的状态下,呈现在了这部电影里。

有点意思啊……

导演想在电影里表达某些东西,这很正常。

但难就难在怎么能做到不要那么抽象,令人难以理解才是难点。

乌奇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见过许多的导演作品,可能如此清晰表达出来拍摄镜头那种隐晦意义的人……

韩平是第一个。

短短几十秒的时间,用寥寥几个镜头,把人物在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表达得清楚,清晰。

偏偏视觉效果分毫不差。

不仅是他,有位来自荷兰的观众更是觉得这一幕镜头非常美,让他想到了梵高的名画。

“厉害!”

不自觉的,乌奇坐直了身体。

他觉得这部电影和他记忆中的内地电影不一样,自己很有必要认真欣赏。

而和他同样反应的人还有很多。

能来到这的影评人和其他剧组的人,非常专业。

韩平用这一分钟时间的镜头,让他们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别管电影来自哪里,它是真的有实力竞争金熊奖的。

乌奇在为韩平感到欣喜的同时,又在为《半边人》感到担心。

毕竟都是华语电影,又都那么优秀,双方相争,总有一方会受损。

很快,画面在一棵斜着着长的山楂树前定格。

翻山越岭的众人此刻终于停下了脚步,他们的目光集中在了这棵树上。

韩平当初拍这一段的时候,其实花了不少心思。

他想要的是一种朦胧的感觉。

天气清朗,万里无云不行。

乌云密布,暗淡无光,看不见远景中被云山雾罩的群山也不行。

反正等了几天,他都没有找到那种想要的感觉。

一度,他是想改变拍摄计划的,也是恰巧,他在一场雨后的初晴之中,找到了背景群山如梦似幻的玄妙意境。

当时,他不敢耽搁,当即召集剧组人员,开始拍摄。

所以,此时此刻的群山,在所有人看来,就有那种如梦似幻的美感。

登高远眺群山间。

按照华夏人的浪漫情怀,此时此刻别管是吟诵诗句,还是引吭高歌,都符合此时此刻的环境与心态。

毕竟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可偏偏,整个画面却添加了一层棕色滤镜,看起来有些微微发黄。

一下子让这画面中的山水自然和谐之意被破坏。

普通观众不觉得有异,一些影评人却看得眉头微皱。

为什么要在这个镜头中添加会破坏画面美感的滤镜?

把这种山间雾霭缭绕起,峰顶云烟缥缈间的景象正确表达出来不好吗?

当然,外国观众不懂华夏的意境,他们只觉得画面有些别扭。

可下一秒,他们就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