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恩归于上(2 / 2)
见赵祯一直说要内库出钱,徐平明白是他要插手财政。想了一想,三司的购物券将来有一天,时机成熟了早晚会成为设立的官方银行的银行券,如果那时候设立银行的话。三司的铺子皇帝可以不插手,到了设立银行那一步,必然不会坐视不管。为了维持地位,皇帝是一定要跟三司争财权的,内库最少是要有相当的影响力。那么与其那时麻烦,不如现在就吸收内库的资本进来,让皇上能够通过内库保持对财政系统的影响力。
想通了这些,徐平捧笏道:“如此,微臣谢陛下。过些日子三司发券,本钱还望从内库拨付一些,至于多少,到时再上奏。”
赵祯点头:“内库外库,都为国家之财,只是怕三司花费无度,内库藏一些钱以防万一罢了,又不是朕私用!三司一时乏用,内库借贷一些也是平常!”
听赵祯把借贷两字咬得重,徐平心里明白,这钱出来内库是要收回本钱利息的。虽然从内库借的钱三司也经常不还,但只要没有诏书说免,账是一直挂在那里的,管内库的内侍一个不高兴了就到三司催账。而如果用的是赐字,则双方就没账,钱是白给的。
如今的三司不是以前的穷哈哈,要看内库的眼色过日子,只怕将来内库还得靠着这些本钱分红过日子呢。现在内库觉得自己钱多,等将来商业发达起来,可就未必了。
说完三司发行购物券的事,徐平把话又绕回来,对赵祯道:“陛下,既然如此,那么从下月开始京城官员俸禄废折支,发实钱,如何?”
“为什么要把铜钱发到官员手里?既然是百姓缺铜钱,何不另想法子?”
徐平道:“陛下,京城男女老幼一百多万人,吃喝用度,手里的铜钱从哪里来?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三司发到官吏和兵士手里的钱粮,还有宫中出去采买花的钱。而三司出的铜钱毫无疑问占了大头,要散铜钱,自然是从这上面想办法。官员手里有了铜钱,总要花出去,不管是买米买油,还是饮酒打赏,这钱都到了百姓手里,从而流布京城。所以三司向外散铜钱,最方便快捷的法子,便是发到官员的手中,让他们散到百姓中去。而其他的办法,比如修整道路,浚治河渠,雇佣百姓虽然也能散铜钱,总是数量不多,而且只是限于一时,不是长久之计。”
若是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自然是用大的投资目增加货币供应最快捷。但现在显然没有那个条件,通过朝廷公务人员的报酬是最现实的办法。先从官员开始,然后到公吏,再到数十万大军,再到三司各场务的工匠,这个渠道能够支持很久了。
赵祯还是沉默,他总是觉得这事情好像跟自己关系不大,而影响又非常大,这样的事情皇上从本能上就觉得不可靠。
过了一会,赵祯问徐平:“依你所说,废折支,发实钱,到底该如何做?”
徐平恭声道:“臣上一道奏章,说清三司现在遇到的问题,京城百姓乏钱使用。陛下只要在奏章上批复,念官员在京城不易,全部废除折支,改发实钱,三司照办即可。”
听了徐平的话,赵祯的脸色这才好看起来,看看徐平:“如此说,倒也还使得。不过我有言在先,这事情你可是思量得妥当,不能出任何纰漏!”
“陛下放心,微臣必不会使事情出任何差池!”
赵祯一直不松口,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事情是三司提出来,那么得了实惠的百官感激的是三司,是寇瑊和徐平,这是皇上所不能容忍的。而如果由皇上提出来,事情就成了君主的恩泽,要感激也是感激皇上。
怨归于己,恩归于上,官越是做得大,这一点越是要清楚。如果反过来,出了麻烦就推托说是上面的决策借误,有了成绩就说是自己能干,是自己的功劳,这样的官员什么样的君主都是容不下的。徐平虽然做不到王曾那样默默承受这一切,就连举荐别人也不让人知道是自己举荐的,但基本的原则还是分得清。
其实只要废了折支,发了实钱,即使明面上是赵祯下诏做的,大家也都还是会明白事情是徐平做的。对自己并无坏处,又何必让君主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