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
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
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
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叽里呱啦叽里咕噜
画家说了一大堆,说完了对两幅画的解读后咽了口口水,稍稍缓解一下干涩的喉咙,心中有些遗憾自己没有带水。
正准备说第三幅,突然感觉到有一道道幽幽的眼光注视着自己。
不由自主转头一看,画家又再次咽了咽口水,不过这次是被吓得。
起码有十双眼睛正面无表情的盯着自己。
为了不被群殴,画家只能退回人群,将演讲位让了出来。
这边才刚刚退出来,转眼就被另一位画家占据了。
速度之快完全让人反应不过来。
好几个刚刚迈出一只脚的画家只能脸色难看的把脚收回来,嘴中呢喃的骂了几句
“玛德,跑这么快赶着投胎吗。”
这边还在心中骂骂咧咧,那边已经开始讲起了自己的见解
“这幅《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人物造型和之前的唐朝画一样是“丰满型”。
话说乐弦小友这几幅作品中,只要是和唐朝有关的作品,其中的女性基本上都会偏向丰满。
难道这是唐朝的审美观不成。”
不过这个画家显然只是自己随便说说,并没有要乐弦解释的意思,而是自己继续说着。
一个个观点从他口中吐出,让直播间的观众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从人物表情到人物动作再到人物姿态,剖析的非常细致。
很快,这幅《捣练图》便被里里外外,从头到尾剖析了一遍。
其他画家刚准备抢位置,谁曾想这位画家一点也没有要下来的意思,匆匆咽了口口水直接说起了《簪花仕女图》。
“这幅《簪花仕女图》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院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
不过,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这和之前的《挥扇仕女图》很像。
另外,这幅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
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
右起第一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
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
对面立着的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
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
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
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
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
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
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
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
乐弦小友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这,画家脸上露出了一丝感叹
“最主要是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
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
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
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可以这么说,这样的画技在世界级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境界。”
众人连连点头,对这个结论表示赞同。
然后,这个画家趁其他人不注意,又讲起了《唐宫仕女图》的最后一幅《宫乐图》。
“画中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
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
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
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从《宫乐图》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
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
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
从这里可以看出,乐弦小友对于古代茶文化也是有很深的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