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书院坐落于盛京城以南的试剑山顶,汇集着世家高门的青年英才,久负盛名。
试剑山形似长剑,因此得名,其高险难登,与世隔绝,更是为这座书院平添了几分难进难出的审慎意味,引得无数学子竞相前来。
山间栈道上翠色正浓,一名个头不高的少年身着青色文袍,头戴素色儒帽,背后背着个硕大的书箱,压的瘦弱身板摇摇欲坠。
及至一条河岸,对面便是四海书院大门,河上的窄桥阶陡,青衣少年满头是汗,暂且停下来把书箱放下,准备喘一喘气理一理衣冠。
没料到刚放下书箱,顶上的棉绳忽然断了,几本扎好的竹简骨碌碌滚远,顺着桥面掉了下去。
青衣少年懊恼探头,恰逢桥下泊着一艘船,竹简掉进了船舱里,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撑船艄公,把竹简从桥下抛了上来。
少年稳稳接住,感激道,“谢谢船家!”
那人一抬斗笠的帽檐,摆摆手道,“小事。”
斗笠遮着,没看清长什么样,听着倒是个挺年轻的声儿。
青衣少年再谢了两句,背着书箱过了桥。
第二日,还是一身青衣的少年又从窄桥上过,桥边还停着同一艘小船,同一个艄公靠在船上打盹,斗笠盖在脸上。
第三日,艄公盘腿坐在船头上钓鱼,青衣少年在桥头同他挥手示意,他亦挥了挥钓杆。
第四日,天不亮便下起了大雨,青衣少年风雨无阻,还是背着书箱出现了。
雨帘蒙蒙,河水被雨点砸的激荡不休,甚至看不清河上有没有船,少年脚步匆匆地上了桥,石阶上满是雨水,脚步一滑扑通栽了个跟头,掉进了河中。
少年立刻慌乱呼救,沉沉浮浮不知泡了多久,终于等到一个人影扎进水里,游过来将少年拖上了岸。
青衣少年呛了水,万幸还没失去意识,看清救人的恩公捡起了斗笠,正是前几日还了书简的艄公。
“谢谢……”
两人进了一旁的凹崖壁下躲雨,崖前一棵巨大的柳树枝条垂落,像门帘一样隔绝了呼啸的雨幕。
艄公年轻的脸初见俊逸的轮廓,黑发凌乱在眉眼间,即使浑身湿透,也并未显出窘迫来。
少年还在吐水,单薄的青衣紧紧贴在身上,他瞧了一眼,把身上的蓑衣脱了扔过去。
“这位同窗,今日暴雨学堂休假,没人告诉你吗?”
这人生了一把好嗓子,声音清透,带些恣意飞扬的意味。
青衣少年抱膝坐在一块石头上,一双后怕的眼怯生生地看着他。
他脱了蓑衣,露出了底下的一身湛蓝圆领袍,笑道,“怎么?四海书院的襴服你不认得?”
“认得。”少年白着脸弱弱点头,“但你为什么……”
襴服公子像是知道要问什么,答道,“只是偶尔撑一回船,渡几个人,算日行一善了。”
说着他折了一枝柳条,在沙地上写两个字。
“祈隐。”
“你呢?”祈隐抬头,“你在书院里叫什么?”
少年沉默了一会儿,“……我还没见到夫子。”
整整三天都无功而返,四海书院的监院夫子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辞入学事宜。
祈隐背光站着,瞧了一眼坐在石头上的人影,湿漉漉的蜷成一团,他转了转手里的柳条,又在沙地上写了两个字。
少年跟着念了一遍,“青杉。”
“你我有缘,既然着一身青,不如就叫这个。”祈隐又用柳条尖儿点了点自己的名字,“再去找韩夫子,就说我起的。”
他说完就扔了柳条,捡起斗笠准备走了。
“祈隐公子,”少年叫住了他,“为什么帮我?”
“日行一善。”祈隐声线闲散道,“今日没渡到一个人,就行在你头上吧。”
“谢谢……”
祈隐没回头,摆摆手走了。
这便是二人的初识,祈隐得到了三声“谢谢”,青杉得到了一个新的名字。
祈隐说的没错,他们确实算得上有缘。
几日后雨停,书院复课,韩夫子一早带来了个新面孔,一身青衣,背着一个硕大的书箱。
韩夫子也没介绍,只让去坐下,少年打量了一圈,捡了个最角落的位置。
祈隐坐在窗边,还是一身湛蓝襴服,在晴好的阳光之下更显姿容过人,特别是一双眼睛,飞扬流转的神采似火彩斑斓。